臨汾新聞網訊 “以前村里垃圾遍地,道路高低不平,遇上下雨天,道路泥濘難行。”孟夏時節,記者來到霍山腳下的霍州市李曹鎮秦家嶺村采訪時,62歲的村民王愛蓮回憶起村里的狀況。如今,這一切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干凈整潔的大街小巷,紅花綠樹錯落其間,完全沒有了王愛蓮訴說的往日模樣。
走進秦家嶺村,只見風景樹隨路延伸、村容村貌整潔有序,村中渠水清澈見底,村中美景盡收眼底。放眼望去,小渠兩邊五顏六色的盆栽、各種花草樹木和溪水交相輝映,涓涓流水聲讓人心曠神怡。
秦家嶺村位于七里峪風景區旅游路沿線,近年來,該村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干群合力對村境內舊垃圾進行了清理,墻壁進行了粉刷,栽花種草綠化美化街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同時,建立了長效管護機制,村民們改變陳規陋習,全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讓文明之花在秦家嶺村綻放。
“以前,村民集體觀念差、公德意識薄弱,只管自家庭院收拾得干干凈凈,不顧全村的整體形象,把柴火、石料、沙子等堆放在門外。有的村民干脆把臟水直接倒在了大路上,導致大街小巷通行受阻、垃圾遍地,低洼處污水橫流,讓左鄰右舍苦不堪言。”說起村里的變化,村民王愛芳高興地說:“村里給我們辦了不少實事,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還有專人打掃,我們打心眼里高興啊!”
離開秦家嶺村,記者來到霍州市大張鎮賈村,映入眼簾的是:筆直寬敞的柏油馬路、古色古香的媧皇廟、別具一格的文化墻、整齊劃一的農民新居、環境幽雅的農村休閑廣場、村里村外干凈整潔。
大張鎮賈村依山傍水,風景秀美,交通便利,是全省最早確定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之一。近年來,賈村緊緊圍繞“改善農村宜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總體目標,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合理規劃,全民參與,突出特色,以農業為主導,積極推進新型中藥材基地、優種養殖基地和經濟林基地,立足本村實際發揮本地優勢,圍繞城郊搞調產,圍繞南山搞綠化,依托古廟搞旅游,圍繞環境搞整治,不斷推進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走進賈村,南山松柏環繞,村莊綠樹成蔭,街道寬闊整潔,院落整齊明亮,澗河清水流暢,一派北國風光。2015年該村被確定為省級宜居型示范村后,邀請了省建筑設計院,對該村進行實地考察,圍繞美麗鄉村宜居型村莊標準,就村莊生態保護綠化、文物開發保護、村莊建設、文化旅游開發等方面進行新的規劃設計。該村建立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制定村規民約、衛生公約,建立一支村環境衛生專業隊伍,定制度、定人員、定崗位、定責任,堅持常年一抓到底,村內垃圾點做到垃圾進屋、專人清倒、不留死角、日產日清。環村主要街道、村民文化活動廣場、媧皇廟廣場、進村大道責任到人,保證每天清掃,進村大道兩邊已對墻壁進行了粉刷、樹木進行了刷白,保證無雜草、無垃圾。
記者隨意走進村里一戶村民家,村民劉愛琴正在做飯。“自從用上天然氣做飯,你看,農民過的和城里人沒啥兩樣!”她一邊向記者說著天然氣給她帶來的方便,一邊還帶記者到房前屋后轉了轉,望著自家房頂上安裝的太陽能熱水器,她深有感觸地說:“過去,院里橫七豎八堆著花柴、棒子稈、糞堆,如今,莊稼秸稈還了田,畜禽養殖入了園,想洗澡時隨時洗,真是方便還省錢!”
如今,賈村村民們用上天然氣、自來水,街道已進行了全面硬化。為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該村投資20萬元,建成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使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養,得到全體村民的擁護支持。
今年以來,霍州市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經驗做法,對標一流,銳意進取,推動農村人居環境三年集中整治向縱深拓展,強力推進農村拆違治亂、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衛生鄉村“五大專項行動”,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項目,切實抓好采煤沉陷區治理、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等方面工作,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與此同時,選一批基礎條件較好的農村先行建設,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樹立標桿,充分發揮典型引領作用,持續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創建,力爭再打造8個省、臨汾市級美麗宜居鄉村,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垃圾入池了、街道干凈了、道路暢通了、環境變美了、家園潔凈了,心情舒暢了……如今,霍州市美麗鄉村建設正如火如荼推進,廣大農民夢中的美麗鄉村正在他們的眼前變成現實。
記者 范韶華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