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和美國卡耐基博物館的道森博士等,在垣曲黃河小浪底庫區游覽區內的寨里,發現了起源于4500萬年前的“世紀曙猿”化石,被專家認為是“類人猿亞目黎明時的曙光”,推翻了人類起源于北非的學說,并將人類的發展史向前推進了一千萬年。發現世紀曙猿化石 …
?世紀曙猿復原圖
1994年,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和美國卡耐基博物館的道森博士等,在垣曲黃河小浪底庫區游覽區內的寨里,發現了起源于4500萬年前的“世紀曙猿”化石,被專家認為是“類人猿亞目黎明時的曙光”,推翻了人類起源于北非的學說,并將人類的發展史向前推進了一千萬年。
發現世紀曙猿化石
人類從哪里來,猿人從哪里來?從尋找人類祖先,到尋找人與猿的共同祖先,100多年來,人類起源最早在地球上哪一塊地方,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祖先究竟長什么樣?一直讓科學家孜孜以求,苦苦探索。
人猿共祖,人由猿進化而來,高等靈長類動物是人類、猿類、猴類的共同祖先。這一觀點,已為中外科學家所公認。而迄今發現最早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世紀曙猿”,是在山西垣曲縣黃河北岸的寨里村,距今已有約4500萬年。
垣曲盆地是中國第三紀地層和哺乳類動物的發祥地,在寨里土橋溝發現的曙猿化石,把始新世哺乳類動物的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頂端,更使垣曲山區小縣聞名遐邇。
1916年,瑞典科學家安特生在垣曲寨里村土橋溝發現中國第一塊始新世哺乳動物化石;1923年,在地質專報甲種第3號上發表的《中國北方之新生界》論文及文中對垣曲始新世地層作了詳細描述,并繪制了十萬分之一的地質圖。
1921年,瑞典籍地質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在垣曲盆地進行始新世哺乳類動物的發掘,1930年發表《中國舊新生代之哺乳類化石》。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楊錘健教授1937年在《中國地質學會志》第17卷3—4期上發表了《山西垣曲第三紀初期脊椎動物群》,李悅言在《中國地質學會志》第18卷3—4期上發表《垣曲盆地老第三紀沉積》。
1953年,以周明鎮和胡長康為首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垣曲野外隊采集了一批哺乳動物化石,其中黃河猴材料由吳汝康和周明鎮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報上發表。1959年,胡長康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報上發表的《中國北部第三紀幾種爪蹄獸化石》,1962年,徐余宣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報上發表了《山西、云南早第三紀幾種石炭獸》。
1963年,胡長康和王擇義合作發表的《山西垣曲白水村漸新統哺乳動物化石地點》、周明鎮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報上發表名為《中國的裂齒目化石》的論文。
1965年,周明鎮與徐余宣合作發表《兩棲犀科的新材料》,及雷奕振的研究生畢業論文《黃河中游垣曲盆地早第三紀地層及哺乳動物》。
1973年,周明鎮、李傳夔和張玉萍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上發表《河南、山西晚始新世哺乳類化石地點與化石層位》1983年,美國卡耐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道森博士在李傳夔和王景文教授的陪同下,在古城鎮寨里土橋溝發現了一塊偶蹄類頭骨化石,命名為道森先炭獸。
199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得知小浪底水庫即將興建,為搶救庫區的脊椎動物化石,開始組織野外考察隊。
1994年至1997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美國卡耐基博物館組成考察隊,經過8次規模較大的搶救性發掘,包括一對相當完整的下頜骨、跗骨(即足骨的一個部分)在內,共發現10件珍貴的“曙猿化石”。今天,仍珍藏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這是20世紀生物學上的重大科學發現。一是下頜骨化石為迄今發現最完整的曙猿生理材料,二是跗骨化石逼真地反映出猴類、猿類及人類共同祖先演化的早期特征——“鑲嵌進化”的形態。且不說當時,直至今天,該發現仍具有唯一性。同時,曙猿化石的發現適逢美國卡耐基博物館建館100周年。因此,中美科學家一致同意,把這種曙猿命名為“世紀曙猿”。
引出人類起源新說
在垣曲寨里村發現的眾多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靈長類動物特征的世紀曙猿化石,掀開了人類起源說研究的新篇章。
曙猿的意思是“類人猿亞目黎明時的曙光”,意即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猿。根據專家考證,曙猿是生活在距今約4500萬年前的靈長類動物,主要活動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溫暖濕潤的林地里。是人類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最小的靈長類動物,其個頭比老鼠略大,重約200克。
它是低等靈長類動物向類人猿進化的過渡階段,兼具二者的部分特征。善攀援,喜歡在樹上用四足行走,它的食譜廣泛,既能抓食蟲子也能剝吃樹果。從垣曲發現的世紀曙猿化石分析,4500萬年以前,垣曲盆地氣候溫潤,湖泊相連,樹木叢生,動植物種類繁多,非常適宜曙猿的生存繁衍。當時的曙猿已具有許多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特征:門齒小、犬齒大、下頜角圓、下巴前緣直立等。新發現的曙猿跗骨表明,它們已經像高級靈長類家族中的現生猴類一樣,能夠在樹枝端部用四足靈活行走。而低級靈長類為了適應環境,只能更多地依賴跳躍和攀爬垂直樹干的能力。這表明,曙猿是一個十分原始的高級靈長類家系成員,這個家系延續、演進,逐步形成了猴類、猿類以及人類。
曙猿化石發現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發現于北非法尤姆,距今約3500萬年,由此古人類學界曾認為,人類最早的起源地在非洲。垣曲世紀曙猿的發現,推翻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論斷。
“世紀曙猿”化石發現后,世界權威的美國《科學》雜志當即予以報道,文中說:“這是20世紀古生物學上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中國很可能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發祥地。”幾年后,同樣權威的英國《自然》雜志則發表論文稱:“曙猿是人類及其近親猿、猴的共同始祖,通過對山西垣曲發現的‘世紀曙猿’下頜骨、跗骨化石的研究,證實了人類的遠祖起源于中國。”在國內,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生前也曾有專論。他認為,曙猿化石是中國20世紀考古生物學上又一極為重要的發現,其意義可與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發現相媲美。
2000年4月,《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等報刊刊登文章,報道中美科學家在英國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通過對在山西垣曲寨里村發現的世紀曙猿腳踝骨、下頜骨化石的研究,證實了人類的遠祖起源于中國山西垣曲,推翻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論斷。同時也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垣曲成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人類發源地。
目前,世紀曙猿化石標本存放在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垣曲自然博物館現有曙猿下頜骨化石復制品。
傳承保護任重道遠
為銘記曙猿化石的考古歷史,保護開發曙猿文化,2003年3月,垣曲縣歷山旅游開發公司在北趙路曙猿化石出土點附近建設人類遠祖源景區,并刻石立碑“世紀曙猿遺址”,碑長200cm,寬70cm,落款為中國科學院。次年,在該遺址矗立起“世紀曙猿簡介碑”,并修建盤龍六角亭一座。而在垣曲縣古城鎮,豎立起一座人類始祖標志石碑,正面為“人類從這里走來”,底座刻“世紀曙猿之鄉”。
省委對山西古文化“三個一”的定位,鼓舞著垣曲人民進一步研究和挖掘世紀曙猿的文化內涵,加大開發力度,將“人類遠祖源”文化遺址打造成人們追根溯源、探尋古文明的文化旅游勝地的信心。
垣曲縣文物局在對該縣自然博物館的文物展廳、動植物展廳、虞舜文化展廳進行改造提升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打造了世紀曙猿展廳,通過實物展示、資料陳展、版面介紹、進化圖演示等方式多角度宣傳世紀曙猿的發現過程和歷史意義。
為進一步挖掘世紀曙猿化石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示各個階段的考古成果,垣曲縣依托黃河風景區和濕地公園有利條件,籌建垣曲世紀曙猿文化展覽館,通過圖片、實物及現代化聲光影像技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曙猿文化的考古歷程和文化成果。目前,垣曲縣已與山西投資集團晉旅公司完成簽約,由晉旅公司籌措資金,高層定位,高端設計,打造“世紀曙猿”文化產業。世紀曙猿博物館已委托北京清尚公司正在緊鑼密鼓的設計之中。
尷尬的是,世紀曙猿遺址僅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垣曲縣文物局正積極申請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力爭早日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本報記者董杰文/圖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