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日前,吉縣婦聯緊緊圍繞脫貧攻堅中心工作,借助“雙創”之東風,以培訓提升婦女素質、大力開辟婦女就業渠道為抓手,整合各方資源培訓,搭建創業就業資源平臺,帶領巾幗婦女助力脫貧攻堅,在婦女創業就業實現脫貧致富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撐起脫貧攻堅“半邊天”。
依托蘋果產業開辟致富新路徑
脫貧攻堅,產業為基。近兩年來,吉縣以蘋果產業為主導,著力解決80%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吉縣三級婦聯組織緊緊圍繞發展蘋果主導產業這一中心,在宣傳、發動、組織等方面發力,促使廣大婦女在蘋果生產、包裝、銷售等各個環節開辟致富路徑,依靠勤勞致富脫了貧,依靠產業優勢奔小康。截至目前,吉縣婦女圍繞28萬畝蘋果主導產業,掙蘋果錢、吃蘋果飯、發蘋果財,全縣兩萬余名女勞力,就有1.5萬余名(其中1.2萬余名婦女自己擁有果園)從事蘋果生產疏花、疏果、套袋、卸袋、采摘和分級包裝,人均年收入兩萬元以上;從事蘋果營銷中介女能人1000余名,年人均收入3萬元以上。
創建基地促就業。多年來,該縣每年利用省、市婦聯的培訓經費,搞培訓傾斜、建基地支持,吉縣的蘋果每年都參加農博會進行展銷,創建了一個“全國巾幗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兩個“山西省巾幗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3個市、縣級農業巾幗科技示范基地,16個示范基地覆蓋蘋果面積一萬畝,帶動婦女就業2000人。
依托旅游資源尋找脫貧著力點
該縣婦聯組織壺口、人祖山周邊建檔立卡戶的廣大婦女,積極從事景區服務工作;依托“春華秋實”等全域旅游系列活動,在全域旅游的框架下,全縣三級婦聯積極組織廣大婦女在“窯渠農耕文化體驗區、太度厚川美食徒步區、桑峨牡丹垂釣休閑區”大顯身手,靠雙手創收,靠勤勞致富。據初步統計,3100余名婦女在發展餐飲、旅館、手工和服務業方面掌握了一技之長,年均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壺口劉村婦女張東風每年經營農家樂年收入15余萬元,壺口中市婦女葛婷鳳一個人靠手工制作“布老虎”,在壺口景區向游人銷售,年收入5萬元。
“政府搭臺,百姓唱戲”是吉縣各級婦聯助力脫貧攻堅采取的主要形式。在壺口、人祖山景區以及全域旅游示范點的桑峨、太度、上東村、社堤等村,縣政府出資統一設置了“農家樂”、農副土特產銷售、兒童娛樂等攤位面向當地婦女出租,解決婦女就業。屯里鎮太度村婦聯主席張豐玲,組織本村31名婦女在本村發展“農家樂”助推全域旅游,人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
整合培訓項目提升就業新水平
婦女增收靠就業,就業關鍵憑技術。兩年來,吉縣通過利用上級婦聯培訓項目,聯合人社部門、扶貧部門、果業中心等單位共舉辦蘋果生產、推拿按摩、手工編織、月嫂護工、刺繡家政等培訓班21期,參訓婦女1700余人,612名婦女領到了人社部門和培訓機構頒發的證書。目前有23名獲得家政資格證的婦女注冊成立了家政公司,人均年收入3萬余元。
今年以來,吉縣婦聯在全縣8個鄉鎮、縣直各婦委會成立“迎國考”“巾幗脫貧攻堅小分隊”,在包扶村開展“迎國考”“八個一”活動,全面助力脫貧攻堅。“八個一”,即打掃一次環境衛生、義務為五保戶理發一次、進行一次脫貧政策宣傳、做好一次一般戶思想教育工作、進行一次很好的規劃整理工作、組織一次扶貧政策培訓、倡議幫扶一個孤殘兒童、組織一次捐贈衣物活動,通過開展“八個一”活動,調動廣大婦女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工作,撐起吉縣脫貧攻堅半邊天。
樹立典型引路帶動千家萬戶脫貧
創新方法搞培訓、因地制宜建基地是吉縣三級帶領廣大婦女脫貧致富的新路徑。屯里鎮涌現出來的婦女脫貧攻堅典型和模式,對全縣婦女脫貧攻堅工作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如屯里鎮太度村有婦女325人,村域經濟主要以種植、養殖和勞務輸出、鄉村旅游為主,農民人均收入3520元。為了提高婦女群眾的創業能力,該村創建了太度村創業培訓基地,積極邀請各類專家,開展了“按摩培訓”“SYB創業培訓”“家政培訓”等培訓,參訓婦女達150余人次。
在建基地、搞培訓的基礎上,依托本地資源優勢,縣鄉村三級婦聯引導廣大婦女掙上“旅游錢”。太度村婦聯積極參與打造“厚川味道體驗地”,讓善于鉆研、喜愛烹飪的婦女群眾成立了“特色小吃組”,經營地方特色小吃,如油糕、老鴰頭、黃煎、獅子頭等。截至目前,經營特色小吃、農家樂50戶(其中建檔立卡戶4戶),參與婦女達200余人,接待人數達3萬余人次,創收約30余萬元。
一人富不算富,帶動群眾共同富才是目的。陳永香是屯里鎮桑峨村勤勞致富、自立自強的模范。陳永香今年47歲,作為一名農村婦女,她憑著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創立了“青草嘴”生態種植養殖基地和桑峨村牡丹休閑園區農家樂致富項目,帶動當地群眾致富。目前發展特色農家樂9戶,就業婦女18人,人均月收入約3000余元。
屯里鎮廣大婦女抓住商機勤勞致富的行動,用實際行動給全縣廣大婦女樹立了標桿,致富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只要找準市場,踏踏實實做事,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活就能實現。(劉京健)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