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近年來,為破解“一煤獨大”的產業發展困局,蒲縣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抓住農業結構失衡這一主要矛盾,持續抓好產業轉型,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規模發展核桃、馬鈴薯、構樹和生豬、肉牛養殖五大產業,以產業“造血”夯實農民脫貧增收基礎,形成了主導產業拉動、政策扶持調動、龍頭企業帶動的良好局面。
“十二五”時期,蒲縣總投資4000多萬元,全力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主要包括現代馬鈴薯高新技術示范園區、馬鈴薯種植基地、千畝馬鈴薯高產示范基地、馬鈴薯合作社和龍頭加工企業扶持以及薯農種植管理技術培訓五大部分,形成了“種薯生產——大田種植——深加工——產品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多年來,持續發揮馬鈴薯高新技術示范園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優惠價向全縣薯農提供優質脫毒馬鈴薯種薯,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2011年“蒲縣馬鈴薯”被農業部認定為地理標志產品。2016年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建設榮獲“市長創新獎”。今年發展種薯繁育2000畝、脫毒馬鈴薯種植3萬余畝,并投資270萬元新建了兩座儲存量3000噸的馬鈴薯保鮮儲存庫。
核桃產業作為蒲縣推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僅“十二五”時期,縣級財政累計投入8000萬元,為種植戶免費發放核桃苗木,對栽植戶予以財政補貼。目前已發展10.6萬畝,農民人均超1畝,2011年“蒲縣核桃”被農業部認定為地理標志產品。近年來,該縣核桃產業以高接換優、提質增效和精細化管理等為主要抓手,全面提高核桃產量和品牌效應,核桃標準化示范基地達到4.5萬畝。今年,實施提質增效核桃林1.9萬畝。同時,大力推進“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扶持以深度開發核桃資源為主的正茂核桃綜合加工有限公司,鼓勵企業從單一生產核桃食品向綜合利用核桃果、仁、花、青皮和木材等方向轉型。
2015年,蒲縣積極響應國家構樹精準扶貧號召,搶抓機遇,爭取到山西省構樹精準扶貧項目試點縣,和中科院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引進民企山西中科宏發公司,成立國企中科蒲惠公司,實施構樹育苗、構樹種植、構樹植物蛋白飼料研發生產、構樹生態畜禽養殖及銷售等產業開發。截至目前,培育構樹苗木已達900余萬株;茹家坪萬畝雜交構樹種植示范基地投入運營,全縣構樹栽植面積近4000畝,成活率達95%以上。探索并實行“公司+基地+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建立多個百畝構樹示范園,通過招商引資,啟動構樹飼草業研發基地擴建、生物飼料加工基地建設,同步推進構樹產業觀光旅游,努力把構樹產業做成“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優質扶貧工程。
2016年10月28日,蒲縣與天津寶迪集團簽訂了新建5萬頭能繁母豬、年出欄100萬頭仔豬養殖基地項目合作協議書,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進行生豬養殖,預計安排就業800人,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元。該項目按照統一供豬苗、統一供飼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防疫程序、統一回收、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統一全程追溯“八統一”和仔豬價格、飼料價格、疫苗價格、回收價格“四固定”的辦法,大幅降低了農民養殖風險和入市交易費用,提高了產品的品質,有效帶動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積極參與產業“造血”,不斷增產增收,走上自主脫貧路。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投用5000頭規模養殖場兩個,首批千頭后備能繁母豬入蒲投放,紅道鄉西坪垣萬頭能繁母豬繁育基地已奠基,年出欄1.3萬頭生豬養殖示范基地開工建設,在建萬頭規模養殖場2個和5000頭規模養殖場一個,啟動一個萬頭規模養殖場,3個千頭規模養殖場,2個改擴建養殖場,建成后產能可達近6萬頭。
圍繞創建“全省優質肉牛產業標準化示范基地縣”目標,蒲縣與茂洲牛業簽約,推行“政府扶龍頭、龍頭建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優質肉牛產業新模式,實施5萬頭晉南黃牛產業化項目,形成了“農戶分散繁育、集中規模育肥”的新格局。今年,新增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20個、牛存欄達到1.7萬頭。同時,該縣將構樹種植和肉牛養殖相結合,大力發展“養殖+有機肥+種植”生態循環農業,打造“構樹牛肉”品牌,以“一村一品一主體”的創新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建設企業與村集體、與廣大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共商共建共享。(張鵬 王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