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虹塔位于洪洞縣城17公里霍山南端的廣勝寺上寺,始建于東漢建和元年(147年)。飛虹塔初名具盧舍利塔,傳系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起建。唐大歷四年(769年),汾陽王郭子儀奏請朝廷賜名擴建,盛名遠播。明正德十年(1515年),名僧達連禪師募資重建,歷時13年,至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為海內四大名塔之一,屬首批國寶級文物。
飛虹塔傳奇故事是圍繞廣勝寺寺院僧、信士、當地村民、施工人員、自然景觀、地理地貌而延伸發展的。在建筑地理等物理現象形成的故事,有聚寶盆、飛虹塔、寶塔喝水、半塌村的由來、左扭柏、右扭柏等,傳說最有特色,影響最廣;以神話傳說為載體的韋馱菩薩、石姑姑、黑豬拱河、水神廟傳說、霍泉傳說均為人文文化的傳奇;油鍋撈錢、滲水崖、十只麻糖、道覺村的來歷、管水婆婆等相關故事,從人的角度寫照了幾千年人文文化精神的傳承。
八路軍托運《趙城金藏》的故事就發生在塔內。
當時金藏被封于塔內,我太岳軍區軍民連夜搶運到安澤大山,幾經轉輾,至今已成為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飛虹塔故事千百年來被當地人們傳說著,該系列故事傳奇、神話等版本齊全,情節有趣,人物歷史、背景鮮明,在民間故事領域里獨樹一幟,有著深遠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該系列故事具有中國華夏文明的寫照,同時也展示了獨特的區域文化風貌,既具有無可辯駁的學術價值,又具有無與倫比的保護傳承價值。
據《臨汾非遺名錄》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