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縣屯里鎮太度村秧歌,是流傳于吉縣屯里鎮一帶,經過百年傳承,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舞蹈藝術。
太度秧歌相傳由逃難至此定居的河南輝縣侯、李兩姓人家,將河南輝縣秧歌與吉縣民間藝術融合創排而成。太度秧歌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地秧歌,一種是集樂、舞、技三者為一體的高蹺。秧歌隊一般由十多人至百人組成。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傘,俗稱傘頭,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并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千百年,每逢元宵佳節,太度村男女老幼都身穿大紅大綠的秧歌服,涂腮抹粉、裝扮角色,扭動彩扇或身挑花籃,在鑼鼓、嗩吶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盡情扭跳,動作活潑、夸張,營造了傳統節日喜慶熱烈的氣氛。
太度秧歌作為地域性民間舞蹈,融入了當地民眾的生活,通過大眾參與的形式和幽默詼諧的表演,表達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傳遞了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據《臨汾非遺名錄》
責任編輯:實習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