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溽暑難耐的日子,剛到隰縣下榻處,縣紀委書記王山便邀我去交口,游云夢山、看千佛洞。王山書記原來與我是同事,我知道他一向不愿意游玩,這回難得他有如此雅興,我豈能拒絕。
那日上午9時,王山料理完手頭的工作,陪我驅車前往。路程不遠,10時許便來到云夢山腳下,因山民們修建房屋阻擋了道路,我們只好棄車徒步而行。大約走了1公里山路,人已投入山谷綠林之中,一陣陣清爽之氣襲來,頓覺心情舒暢。靜心傾聽,路旁的泉水不時發出叮咚之聲,林間的鳥兒爭相鳴叫;舉目四望,滿坡灌木叢生,山頂樹木成林,整座山峰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我由衷感嘆:想不到交口境內竟有如此去處!
山腰處大斷崖下隨山勢建有廟宇、鑿有石洞,遠遠望去,疏密有致,可上山卻沒有像樣的路,只有山坡上一條迷津似的小徑彎彎曲曲地延伸到半山腰。喜愛爬山的我,身輕如燕地走在最前面,把同伴們甩在了身后。到了盡頭,我沒有怎么出汗,王山書記、寧良杰科長卻汗流浹背。稍稍休息,我們便參觀了天王殿、三清觀、玉皇廟、財神廟、水母娘娘廟、五神老泉廟等。廟形大小不同,建筑風格各異,寺內有局部殘留壁畫。寺廟最早建于何年代,已不可考。從現有的碑文記載中,我了解到漢唐以來亦有修建,方知始建較早。
曾經來過的王山書記,指著山的左斜上方一處大壑口對我說,那里古稱“龍泉”。盛夏之日,一股碗口粗的泉水從山頂飛流直下,在空中化作無數水珠,如水布珠簾掛在天然石窯門上;嚴冬之季,滴瀑成冰,形成冰塔,恰似珍珠倒卷簾,冰塔最高時與山頂出水口連結達20余米,令游人嘆為觀止。我順著王山書記的手望去,果然發現有一股細細的水流,從壑口處涌出,猶如一根銀白色的絲線垂落下來。
沿著用木板搭就的棧道,我一步一步地挪動著來到一個偌大的石洞內,這里氣候涼爽,另是一番天地。一位姓呼的老者向我介紹,傳說王禪和呂祖曾相弈于此,山崖上有一個石桌,那是王禪老祖和呂洞賓下棋的棋盤。他還說,大雄寶殿內有一山洞,深不可測,洞內有一條河,據說是呂洞賓進洞的通道。聽了云夢山美麗的傳說,我對這里更產生了好感。
下了云夢山,我又來到千佛洞。該洞緊傍公路,系元代建筑,依山鑿洞。山門有一副對聯:“因有果果有因有果種結什果,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我反復默讀,暗暗稱奇。寺院小巧玲瓏,分三進,高低層疊,座西向東,殿宇巍峨,山靜鳥啼。洞內石壁上刻有1055尊石佛,標立滿窟,雕鏤一致,佛像既威嚴又慈祥,真可謂“千佛演經滿排洞,萬仙斗法飛三界”。據說,若洞內千佛如淋浴的水仙,便是天將降雨,久之,當地老百姓就以石洞千佛的干濕判斷天氣變化。我用手摸遍石佛,每尊佛身均是濕漉漉的。
出了洞,我抬頭一望,天空濃云密布,看樣子就要下雨了。我匆忙走出千佛洞,踏上了歸途。這時,天上飄起了雨絲,我更加稱奇:真是應了千佛洞的傳說啊!
午時,我們返回隰縣。人雖離開交口,可我的思緒仍舊馳騁在交口那片土地上。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像交口這樣的小城就有兩處名勝古跡,足見山西素以名勝古跡和歷史文化眾多而著稱,的確是名不虛傳。交口的名勝雖然名氣不大,卻依然似一顆小小的明珠,鑲嵌在三晉大地,昭示著歷史的悠久和文明的富足,與其飲譽遐邇的名勝之地一起,折射著華夏文明搖籃的獨特風采!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