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縣,地處呂梁山南麓,1420平方公里的地域,被三川七溝八大垣切割,地理環境惡劣、經濟資源匱乏、農業基礎薄弱,屬省級貧困縣份。有人說,這里山高溝深;有人說,這里地老天荒。近幾年,我數次來到這里,真切地感受到山高溝深與地老天荒的獨特“風韻”。然而,我卻欣喜地看到,在這連綿起伏的大山腳下,有一位廣電人用飽蘸心血和汗水的筆墨,書寫著今日廣電事業的新篇章;用滿腔激情和高昂的曲調,放歌著新世紀的新輝煌。他,就是隰縣廣播電視局局長任新珍。
那天,走進隰縣廣電局的小院,新刷過天藍色油漆的樓梯護欄,首先映入我的眼簾,給我一種生機勃發的感覺。一杯白開水未喝完,任新珍局長便拉著我的手,參觀了非線性新聞編輯室、新聞播出室、播控機房和演播廳。每到一處,采、編、播人員那有條不紊的忙碌勁,都令我感動。在新聞播出室,我觀看了當晚要播出的新聞。看著他們制作精巧、語言到位、畫面優美、角度適當的節目;看著他們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和團結協作的實干精神,我的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敬意!
任新珍告訴我,僅2000年,局里就投資170多萬元,建成了城區光電纜混合網,即HFC網。這個網絡具有科技含量更高、功能更加齊全的特點,替代了原300兆臨頻有線電視,傳輸節目達到40套。其中包括一套圖文電視、兩套廣播。同時,實現了自動化收費管理系統。提到省內外先后有50多個縣市的同行來這里參觀學習的事兒,任局長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我能體味到,這自豪的神情后面,飽含著他的酸甜與苦辣。
千禧年底,隰縣因“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成績顯著,被國家廣電總局授予“全國‘村村通’工作先進集體”。面對榮譽,任新珍不驕不躁,在新年度又抓了三件事:一是與南京先輝電子有限公司合作,對全縣130多個山頭進行實地考察。考察人員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克服了數不清的艱難困苦,用一雙堅強的手,托起了黃土、寨子、下李、午城等10處中繼轉發站。目前已建立8座,運營4座,覆蓋用戶達2000多戶;二是與各包聯單位聯系,增加入網村數和戶數,取得明顯效果;三是加大農村網絡維修管護力度,確保收視費的按時回收和網絡的正常運行。
據我了解,2001年就對村級網絡維護達130多次,整改線路8000余米,更換系統放大器20多(臺)次,分支分配器160多個,收回收視維護費18000多元。基本上做到了縣委(政府)滿意、局里滿意、入網用戶滿意,這是難能可貴的。我從他們的播出節目單中發現,大部分衛星頻道實現了24小時全天播出,每天累計播出約1248小時。在人員少、任務重、條件差的情況下,每天能播出這么長時間的節目,任局長付出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巨大的節目容量和快捷的信息傳遞,確實給這個省級貧困縣,注入了新的活力,煥發了新的生機,對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和促進兩個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談及這些,知道內情的領導和群眾都對我說,任局長功不可沒。
年過半百的任新珍拍著我肩膀頭說:“宣傳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的開展。”因而,他始終不渝地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對自辦節目大刀闊斧地進行改版和包裝,并確定了“三個服務”、“三個到位”的原則,即新聞節目服務于新形勢、新任務,宣傳中心工作到位;專題節目服務于社會各行業,宣傳重點工作到位;廣告文藝節目服務于人民大眾,宣傳生產生活到位。通過欄目改版和包裝,既豐富了節目內容,又提高了社會效益。為了進一步把宣傳工作這盤棋走活,他別出心裁地實行了分組承辦、橫向聯合的管理機制。《隰縣新聞》實行聯辦責任制,局里與全縣90%的單位簽訂了聯辦協議,增加了節目內容,擴大了新聞層面,每周兩次滾動播出,收效格外明顯。有關人員拿出一大摞協議單,我翻了一遍,上面簽著協作雙方法人的名字。更讓我驚奇的是,任新珍竟先后與全國千個縣市《農村衛生》和《科技30'》欄目組簽訂了聯辦播出協議;與縣紀檢委聯辦了《多棱鏡》欄目;與縣農委聯辦了《沃土》欄目,均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受到縣委、縣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廣大群眾的一致稱贊。任局長興奮地說:“我們的節目出了不少精品,多次在省(市)廣播電視節目評選活動中獲獎。其中,電視專題片《郝英祥探母》、消息《山里娃與北京學生網上對話》等5部作品分別獲得省(市)一等獎。《郝英祥探母》還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引起了一定的社會反響。近三年來,我們共向省(市)臺投送作品184條,被省臺采用36條,市臺采用140余條。”聽完任局長的話,我也興奮起來:“是你領導有方啊!”他哈哈一笑,謙遜地說:“不,是上級領導的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
任新珍從辦公桌上,隨手拿起一本新近制定的《各項管理辦法及經濟指標逐月分解》的小冊子,遞給了我。打開一瞧,里面有《全局人員管理辦法》、《2002年宣傳任務分解及管理措施》等11項規章制度,并附有“任務分解表”。他激動地說:“近幾年,我們的工作任務完成得好,就得益于規章制度的落實。”我表示認可:“是啊,管理出效益,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我覺得,任局長的話是經驗之談,是一位在廣電戰線拼搏奮斗多年的老兵的切身感悟。
正是基于一個明智當家人的成熟思考,隰縣廣播電視局才多年以來,始終堅持嚴格管理,注重實效的原則,以管理見成效,以管理促工作,以管理樹形象,走出了一條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新途徑。任新珍治“家”很嚴,他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實行任務量化,分片包干,競標上崗;加大監督力度,按量化的任務,一周一公布,一月一兌現,一級向一級交帳,優者獎、劣者罰;加強行政執法力度,執法人員著裝上崗,亮證執法,秉公辦案。他還在局里設立了舉報電話,隨時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他把“黨務、政務、財務”全部公開,有效地增強了“透明度”,對強化激勵機制,提高向心力、凝聚力、戰斗力,起到了極大的保障作用。在全市廣播電視系統,任新珍算是最老的局長之一了。我特別佩服他那“老馬識途”的精明,更佩服他“高歌向天涯”的氣概。
一分付出,一份收獲。國家廣電總局授予其“‘村村通’工作先進集體”、“財務管理先進單位”榮譽稱號;省局授予其“‘村村通’工作先進單位”、“信息工作先進單位”、“管理工作先進單位”、“檔案二級達標單位”榮譽稱號;臨汾市委、市政府、廣電局授予其“綜合考評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信息工作‘五連冠’”榮譽稱號;縣委、縣政府給予其10余項獎勵。望著那一塊塊獎牌,任新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變得更加高大起來。
任新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可他卻敢和歲月較量,敢和貧困抗爭,忘我奉獻。山高溝深,任新珍以誠為犁,開墾著歲月的荒漠,譜寫著時代的詩行,謳歌著美好的未來!他說:“我別無它圖,為的就是廣電事業的騰飛,為的就是隰縣人民盡早甩掉“貧困”的帽子,過上富裕的生活。”
在任新珍的身上,我讀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韻味和精神。
原載《臨汾廣播電視報》平陽人物2003年1月27日)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