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大爺,最近天氣干燥,風大,咱可不敢在田間地頭點火……”“我都簽《森林防火承諾書》了,萬一著火了,這不是給政府找麻煩,讓大家笑話我呢。”在鄉寧縣管頭鎮,這樣的對話正隨著春風飄蕩在田間地頭。這個森林覆蓋率高達74%的石山森林區,正經歷著春耕生產、清明祭祀與旅游踏青三重因素疊加的防火大考。
每天清晨七點,管頭鎮石窯村網格員張建國都會騎著懸掛防火標語的摩托車開始巡山。車載喇叭循環播放著方言版防火令,后座綁著的防火旗在山風中獵獵作響。這支由160名網格員組成的防火隊伍,已累計簽訂《森林防火承諾書》3000余份,覆蓋全鎮13個行政村。“老輩人總說‘火不燒山地不肥’,可如今生態好了,一把火毀的可不止三袋肥。”張建國用樸實的話語化解著村民的認知誤區。
在管頭鎮林業站,工作人員通過森林火災預警綜合監測平臺,對全鎮4個關鍵點位和7個重要路口前端設備傳輸回來的畫面進行實時監控,一旦接收到火情預警,工作人員會立即通知屬地村委巡查人員前往現場進行核查、處置,實現了“技防”與“人防”的有機結合,有效提升了火情防控的精準度。3月1日上午10時,胡村網格員鄭軍紅在巡護時發現田埂堆積的玉米秸稈,立即上報并調度清運車輛,及時消除了火災隱患。
針對全鎮摸排出的91戶放牧戶,網格員建立起“1+1”結對機制。東團村網格長張會才每天都要到獨居老人劉大爺家“打卡”,不僅檢查灶臺火源,還把打火機、火柴納入“代管清單”。
在管頭林場,無人機正沿著預設航線進行熱成像掃描。這套“空中之眼”與地面網格員的“鐵腳板”形成立體防護網。2月28日,紅外監測系統在高天山管護站轄區捕捉到異常熱源,網格員五分鐘內抵達現場,及時撲滅了游客丟棄的未熄滅煙頭。據統計,該系統運行以來,火情響應時間縮短至8分鐘以內。
管頭鎮副鎮長師進介紹,今年天氣干燥面臨的挑戰尤為嚴峻,截至目前,全鎮已累計開展應急演練3次,組建鎮村兩級防火應急小分隊14支,村村都儲備鐵锨、水壺、拉水車等防火物資。隨著清明臨近,13個臨時檢查站全面啟用,對進山車輛人員實行“現場登記+火種檢查”雙保險。
夕陽西下,張建國的摩托車又駛上了山道。后視鏡里,“守護綠水青山就是守護金山銀山”的標語映著晚霞,與漫山新綠交織成春日最美的風景。在這片人與森林共生的土地上,網格員們用腳步丈量責任,以科技筑牢防線,正在書寫新時代的“防火答卷”。
記者 孫哲峰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