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霍州煤電李雅莊礦,由16名平均年齡36周歲的技術骨干組成的大學生定向千米鉆機班組,用兩年時間將定向鉆機打鉆質量提升至行業標桿水平:鉆孔抽采量從每分鐘4立方米躍升至18立方米,工作面瓦斯實現“零超限”,更創下單孔1200米進尺、篩管成本降低90%的亮眼成績,他們用創新與匠心書寫了攻堅史。
2020年寒冬的一個深夜,井下傳來急促的警報聲——定向鉆機核心組件“12米定向鉆具”第三次卡死在千米深的巖層中。這套價值300萬元的設備如同鉆機的“眼睛”和“手臂”,一旦丟失,不僅損失巨大,更將延誤礦井瓦斯治理的關鍵進程。
“能試的法子全用遍了,鉆桿就像焊死在石頭里!”班組長裴海超回憶,當時,團隊成員連續72小時輪班作業,嘗試了多種方案,鉆具仍紋絲不動,在第13天凌晨,他突然靈光一現:“能不能用打撈鉆桿做杠桿,邊旋轉邊提拉?”裴海超跳上操作臺,將鉆桿角度調整至5度,以毫米級精度反復試探。1次、5次、10次……50次失敗后,第51次,儀表盤上的壓力指針突然跳動——“有反應了!”隨著一陣沉悶的轟鳴,沾滿泥漿的鉆具終于破巖而出,現場爆發出歡呼聲。
這次驚險救援讓班組更為警醒。技術員劉鑫翻開當時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孔內壓力、巖層傾角等數據:“三次‘掉鉆’全發生在泥巖段,必須提前預判地質風險!”班組連夜制定《五星機長評比辦法》,將巖層識別、軌跡糾偏等20項技能納入考核。
走進班組會議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布滿彩色曲線的“瓦斯地圖”。“紅色是抽采濃度驟降,說明鉆孔可能塌孔;黃色是瓦斯涌出異常,得立刻補孔……”這張由劉鑫和其他兩名同事耗時兩個月繪制的動態圖譜,已成為礦井瓦斯治理的“導航儀”。
2021年3月,工作面突然出現“藍線”(風排瓦斯量激增)。在對比歷史數據后,抽采層位偏離了最佳區間5米!班組立即啟動“1+N”鉆孔方案:在主孔基礎上開出3個分支孔,像“樹根”般精準延伸至瓦斯富集帶。一周后,抽采量從每分鐘8立方米飆升至14立方米,化險為夷。
“以前打8個孔才能覆蓋的區域,現在4個孔就能搞定。”劉鑫驕傲地展示最新設計圖——他們將鉆孔直徑從113毫米擴大到153毫米,單孔抽采能力提升了3倍。這種“少鉆孔、長進尺、高精度”的工藝,每年為礦井節約成本超200萬元。
從“勘探先鋒”到“安全衛士”,這個班組的故事里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實實在在的“硬核”成果:鉆孔深度從400米突破至1200米,服務周期延長2倍;自主研發的“煤礦瓦斯抽采管路集氣排渣放水裝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我們打的不僅是鉆孔,更是安全通道。”裴海超說,“在地下打鉆,就像給地球做微創手術。我們的追求很簡單:每一米都精準,每一孔都優質。”這或許就是李雅莊礦大學生定向千米鉆機班組能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創造打鉆質量奇跡的秘訣。
記者 孫哲峰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