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是前進的旗幟,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經濟社會的發展千頭萬緒、紛繁復雜,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形成正確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都需要科學理論做指導。近年來,臨汾市委、市政府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率先轉型、全力跨越,建設文明開放、富裕和諧新臨汾”為目標,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從實際出發,不斷探索做大經濟總量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機結合的新路,不斷求解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難題,不斷探索轉型跨越發展的新路徑,使臨汾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一、發展是硬道理”的警示:臨汾迫切需要跨越發展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
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鄧小平理論基于這一基本觀點,指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鄧小平把這一思想通俗地表述為“發展才是硬道理”。改革開放35年來,“發展是硬道理”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在這一科學理論指導下,臨汾市也和全國一樣,一心一意謀建設謀發展,經濟社會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從1978年到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由8.37億元增加到1223.6億元,人均達到4512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57元上升到7768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由260元上升到21936元,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臨汾的許多變化,都以發展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為基本前提。
但是,與全國先進地區作橫向比較,臨汾的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著很大差距。臨汾最大的市情是以煤為基、經濟單一,經濟總量不大、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后,仍屬于欠發達、后發展地區。全市還有4個國家級貧困縣(吉縣、大寧、隰縣、永和)。有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臨汾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位次后移,GDP居全省地市位次由“十五”時期的第2位滑落到第3位,財政總收入滑落到第4位。
2013年全國人均GDP約為7000美元,山西省約為6300美元,臨汾約為4512美元(居全省第8位);2013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山西省為22456元,臨汾為21936元;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山西省為7154元、臨汾為7768元。城鎮化率:全國53.7%,山西49.7%,臨汾45.67%。總體來看,臨汾的發展有喜有憂,面臨的困難壓力不小。臨汾如何才能縮小和發達地區的差距,在建黨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臨汾400萬人民面對的最大問題。這些問題凸顯了發展的緊迫性。
黨的十八大強調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臨汾取得成績是源于發展,臨汾出現的問題是發展不足。發展是解決臨汾一切問題的“金鑰匙”;臨汾要加快發展步伐,要跨越、要趕超,就必須加倍努力,抓住機遇,破解發展難題。
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臨汾必須轉型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觀對發展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提出更高要求,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這些年,我市在快速發展并取得成績的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問題和矛盾:經濟結構不合理,粗放型增長,發展模式單一,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民生問題比較突出等等。作為資源大省的資源大市,臨汾在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從三次產業看,結構單一、不合理,經濟以工業為主,2012年工業行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7.4%。第三產業落后,占GDP比重只有35.5%,遠低于全球服務業占GDP比重60%、發達國家70%、全國43.4%、全省39.2%的水平。而在工業中,資源型傳統產業獨大,占比過重,煤焦鐵、化工電力等資源型基礎產業占到工業的80%左右。可見,臨汾經濟屬于典型的畸重結構,這種經濟結構呈現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大的特點。多年來,臨汾經濟在發展的同時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產生的效率卻很低。2012年,臨汾市萬元GDP能耗為2.89噸標準煤,比全省平均水平1.76(噸標準煤)高64.07%,在全省11個地市中總量最高,是全國平均水平(0.76噸標準煤)的3.78倍,這意味著同樣是消耗一噸標煤,臨汾市創造的GDP為全省平均水平的60.82%,全國平均水平的26.32%。同時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環境治理的壓力越來越大。在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113個重點檢測城市中,臨汾市空氣質量曾經連續三年排名倒數第一。過度依賴能源原材料產業擴張的發展方式,導致臨汾市經濟抵抗力較弱,宏觀政策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對經濟的影響比較大,每當外部市場對能源原材料需求萎縮,經濟就直線下滑。這也是臨汾近年經濟發展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而從長遠來看,資源枯竭的局面終將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成為制約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的主要瓶頸。嚴峻的現實問題迫使我們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必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全黨全社會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把科學發展觀理論用于指導臨汾的實踐,就要從產生深層次矛盾的根源入手,尋找破解難題的方法。從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看,臨汾市只有把產業結構作戰略性調整,將煤焦鐵資源型經濟轉型才能破除困境,也只有轉型才有發展、才有出路。轉型發展是解決臨汾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根本舉措。就臨汾目前的經濟結構而言,煤、焦、冶金、電力是傳統產業也是支柱產業,不可能離開這些產業搞經濟,因此,從新型工業化的角度講,應該用高新技術和科學理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新型化,同時,還要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轉型跨越發展的生動實踐:建設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面對山西省建立“轉型綜改試驗區”的重大機遇,臨汾市委、市政府認識到,臨汾的根本出路在轉型,轉型的關鍵之舉在項目。為此,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以汾河治理為突破口,調整既有產業結構。沿百里汾河,布局一條包括現代化循環工業、裝備制造、物流、現代農業、生態文化旅游等園區的新型經濟帶。這一重點工程是科學理論與臨汾發展實踐相結合的經典范例,其每一步規劃實施都是科學理論指導的結果。
一是從實際出發,制定發展規劃,創新發展模式。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百里汾河經濟帶的規劃實施,就是從臨汾自然和經濟發展實際出發做出的科學決策。臨汾的自然環境:汾河全長716公里,在臨汾境內穿越霍州市、洪洞縣、臨汾市、襄汾縣等市縣,占到河流全長四分之一,是臨汾第一大河流;汾河縱貫臨汾盆地,兩岸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發展基礎良好。再看經濟發展基礎:沿汾河區域,區位獨特、交通發達、人口占全市總人口80%以上,近90%的工業集中于此。臨汾市委、市政府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結合上述自然經濟條件規劃了“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工程:北起霍州市,南至侯馬市,南北長106公里,以汾河為軸線東西寬約22公里,總面積約2200平方公里,規劃布局44個園區,實施五大工程。項目突破了過去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同時跨越6個縣(市、區),以園區發展和產業集群為特點,是對經濟增長方式、社會發展模式的一次創新。新型經濟帶作為臨汾平川板塊的核心區域,是臨汾人口最集中、經濟最發達、立體生態環境最好、最可提升塑造的區域。抓住這一板塊,就抓住了全市經濟發展的龍頭和命脈。
二是注重發展的空間布局,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的辯證關系。科學理論認為全局由一個個局部組成,全局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關系。從全國整體來看,百里汾河經濟帶服從于區域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要求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提出“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臨汾位于中國腹地,是中西部的一部分,它的發展影響制約著整個全局,臨汾加快發展步伐,將促進中西部以至全國整體的發展。從臨汾自身來看,也有自己的區域發展戰略。開展“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建設,突破了過去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同時跨越6個縣(市、區),優化了全市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使沿汾河兩岸地區成為全市轉型跨越發展新引擎,并通過其強大的影響和輻射力,帶動東西兩山全面振興,形成“沿汾崛起、兩翼齊飛”的新格局,最終使整個市域經濟實現轉型跨越、提速騰飛。
三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眼于轉型跨越發展。科學理論告訴我們,發展是硬道理。新型經濟帶的核心是經濟轉型跨越發展。要重點實施五大板塊建設,著力打造18個大型工業園區、10個大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6個物流園區、17個文化旅游景區。在轉型發展上,一方面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引進先進技術,提升效益,實現資源優勢的升級蛻變;一方面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把旅游、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作為優化產業結構的有效途徑。促進產業再生、結構重塑,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無論是園區,還是項目,都向“新”看齊,朝循環化、規模化、集約化、高端化邁進,未來將建成中西部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形成先進制造、新型化工、綠色能源3個千億產業集群、3個千億園區板塊、10個百億企業方陣,成為經濟發展的龍頭,以轉型發展帶動跨越發展。目前經濟帶招商引資形勢喜人,已建設成洪洞甘亭工業園、韓國工業園、趙城煤焦化深加工園、襄汾河西焦化工業園等一批園區。目前轉型升級態勢良好,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四是建設生態文明,加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實踐中,臨汾市加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經濟帶首先把實施河道生態治理修復作為核心工程,加快實施自然環境生態修復治理,構建生態優美的自然生態體系。兩年來,沿汾6縣圍繞優化生態空間、綠化區域生態景觀、美化城鄉人居環境,實施了河道生態治理修復,現在已經變成集休閑旅游、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生態文化景觀。同時關閉淘汰落后企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使臨汾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觀,2011年成功創建省級環保模范城和省級衛生城,臨汾再現碧水藍天。未來經濟帶將成為環境優美和諧宜人幸福安康的晉南優質生活圈。
五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做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在經濟帶內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擴容提質”戰略,可以釋放新型城鎮化在擴大內需中的巨大潛力,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同時,城鎮化建設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在經濟帶實施道路交通、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建設,對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意義重大。經濟帶力爭到“十二五”末,打造一批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城鎮集群,區域內人口由全市的33%提高到40%;經濟總量由40.3%提高到65%;財政收入由34.2%提高到60%;城鎮化率由45%提高到63%。以城鎮建設為紐帶,著力打造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協調發展的新模式。
四、運用科學理論探索發展路徑的啟示縱觀臨汾市先行先試、轉型跨越發展的有益探索,可以從中得到以下幾點啟示:一是不斷解放思想,破除僵化封閉意識,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基本前提。解放思想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謀求科學發展首先就要進行一場深刻的觀念變革。如果不破除經濟增長等同于發展的落后觀念,不破除重經濟、輕環保,高投入、高耗能的落后觀念,不破除“重物輕人”的落后觀念,科學發展就會失去源頭動力。因此,必須始終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堅決破除阻礙科學發展的思想意識,堅決沖破阻礙科學發展的思維定式,堅持把解放思想貫穿于科學發展的全過程。
二是準確把握市情,創新發展思路,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準確把握市情,是進行科學決策、創新發展思路的基礎。只有全面、客觀、深刻地認識市情,正確看待自身的優勢和長處、差距和不足,從實際出發,科學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才能走出具有時代特征、臨汾特色的發展之路。
三是注重規劃先行,打造新型城鎮,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城市讓人們生活更美好。能否自覺地認識城鎮化規律,科學推進城鎮化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堅持規劃先行,把科學發展觀融入規劃的各個方面,充分發揮規劃對城鎮發展的引導和調控作用,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四是狠抓節能減排,提升生態優勢,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可靠保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發揮生態優勢,就必須徹底改變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百里汾河經濟帶建設中,我市注重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切實維護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有序安排項目建設,大力加強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在發展中保護生態,在保護生態中加快發展。
五是繼續深化改革,打造環境品牌,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決定因素。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繼續深化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既是從根本上解決制約發展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的必由之路,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已成為臨汾的名片和品牌,要繼續打好深化改革攻堅戰,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打造環境品牌,吸引和集聚各類生產要素的能力,使臨汾成為廣泛吸納國內外生產要素的一方熱土,從而有力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的跨越。
臨汾市委講師團課題組
責任編輯:鞏鵬
下一篇: 讓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