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緊跟形勢,搶抓機遇,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依托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和民俗文化優勢,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市已創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示范點1個,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3個、示范點20個,重點打造出“鄉寧縣民俗之旅”(康家坪民俗村)——戎子酒莊——云丘山)、“現代農業之旅”(浮山縣印象田園——洪洞縣秦壁創意產業融合示范園——堯都區堯王臺現代農業)和“浪漫花香之旅”(襄汾縣燕村荷花園——曲沃縣太子灘農業示范園——侯馬市普羅旺斯莊園)等3條精品線路、9個精品景點。2017年,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收入近8億元。休閑農業在推動農業轉型、美化農村環境、帶動農民增收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堅持綠色發展,培育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
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突出以農為本,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休閑觀光景區、生態農業莊園、果蔬采摘園等各類景點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正在成為全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載體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1.科學規劃定位準。根據《臨汾市“十三五”國民經濟規劃》《臨汾市“十三五”農業發展規劃》和《臨汾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等文件,各縣市積極規劃打造精品線路和精品景點,各園區注重整體規劃,超前設計,細化功能板塊和區域,準確定位目標人群,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如襄汾縣依托境內豐富的人文資源優勢、種養加資源優勢和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打造了燕村生態園、雙龍湖濕地公園、廣奇休閑采摘園、堯京葡萄園、丁村、陶寺遺址、龍澍峪等具有襄汾特色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景區。
2.以農為本特色顯。依托大棚蔬菜、水果、反季節果蔬等富有觀賞性的農業項目和農事節令,突出“農”字,體現農業特色,將農業觀光與旅游、農事體驗、科普、教育、養生等有機結合,致力于增加游客體驗感、獲得感。如襄汾縣廣奇農業生態園依托種植的圣女果、草莓、火龍果、禮品瓜等大棚蔬菜及養殖的荷斯坦奶牛、長白豬、魚等,開展蔬菜采摘、犁地、垂釣休閑、擠牛奶等豐富多彩的農事活動,吸引了銀行高端客戶、保險公司優質客戶及幼兒園小朋友參與,年接待游客1萬余人,總收入達288萬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3.勇于創新有創意。發展休閑農業不“貪大求洋”,搞大拆大建,而是充分利用荒山、荒灘、荒坡和農村空閑地發展休閑農業,創新發展,體現創意,彰顯個性。曲沃縣南林交村大打文化牌,挖掘《詩經》故里的獨特資源,依托當地豐富的水資源和蓮菜產業優勢,因地制宜,打造荷塘棧橋、銀杏大道、園林景觀等具有農業風情的宜居宜游休閑公園,傾力打造“一個有故事的村莊”,真正讓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4.強化管理重規范。從突破束縛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瓶頸入手,出臺加快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的系列辦法,強化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達標創建活動,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管理向制度化、標準化邁進。開展誠信企業、安全企業和良心企業建設,加強對休閑農莊、觀光采摘園等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行業人員整體素質。曲沃、襄汾、鄉寧、安澤等縣在抓好主要景區、主體園區、主導產業發展的同時,通過項目建設,配套建設民宿、餐飲、購物、停車場等設施,全力打造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鄉村游景點。
5.注重宣傳美名揚。緊緊圍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通過舉辦不同主題的節慶活動,加大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宣傳力度,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品牌形象。堯都區桃花節、隰縣梨花節、安澤黃花節、襄汾縣荷花節、古縣牡丹節、吉縣蘋果采摘節等一系列主題節慶活動,已成為全市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主打品牌。
二、堅持多元發展,打造農業生產新格局
以“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動變運動、產品變商品、空氣變人氣”為目標,大力開展休閑農業示范縣、示范點創建活動和精品景點、精品線路推介活動,著力建設以拓展農業功能、傳承農耕文化、適宜度假體驗的休閑農莊和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閑農園,初步形成“農業+旅游”“農業+康養”等多種模式,打造多元發展的農業生產新格局。
1.“農業+旅游”模式。曲沃西海村依托大棚蔬菜產業,圍繞產業興村的思路進行磨盤嶺開發建設,已形成以磨盤嶺為中心,嶺下大棚菜、嶺上甜柿園、林下中草藥、百畝羅非魚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出星海生態游樂園、晉國民居民俗區、現代農業觀光區、月亮灣休閑度假區和游客接待中心等“五區一中心”的旅游大格局,實現了現代農業與觀光農業的完美結合。依托周邊的產業,磨盤嶺成了曲沃休閑觀光農業的典范,岸坡盈綠、花草芬芳、鳥語嚶嚶、游人如織,宛如畫中。
2.“農業+康養”模式。襄汾燕村生態園依托交通區位優勢和自然優勢,建設萬畝荷花基地及溫泉度假村,滿足了人們健身、養生、運動的需求,使之不僅能留住游客,還能經常吸引回頭客來這里游泳健身、泡溫泉,贏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3.“農業+農事體驗”模式。洪洞縣大槐樹鎮秦壁村生態觀光園、襄汾縣林鄉四季莊園等以綠色、自然、生態為主線,開展農業科普、農事體驗、農業游學等活動,讓人們在欣賞田園景觀和進行農事體驗的過程中,近距離參與農業生產、學習農業知識。襄汾廣奇農業生態園在傳統“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基礎上,以3-12歲兒童為主體,用社交、娛樂、互動的方式,感受農耕文化,體驗鄉村生活,打造快樂童年,留住兒時光陰。
4.“農業+民俗文化”模式。鄉寧縣、翼城縣以人文景觀為軸心,挖掘文化底蘊,建成融文化、民俗、風情、休閑觀光為一體的農業觀光園。鄉寧云丘山依托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民居,打造旅游精品景點,讓游客登山觀景,領略古村落獨特的建筑特色,體驗濃厚的民俗民情。翼城縣唐興鎮封比村連續開展古綿山德孝文化旅游節,弘揚介子推忠孝美德,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農業+扶貧”模式。安澤縣將發展鄉村旅游與脫貧攻堅,旅游景區發展與貧困戶就地就業,旅游產業與現代農業、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鄉村旅游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了產業扶貧新模式。安澤小黃村依托自然生態、田園景觀、民俗文化等資源優勢,以“休閑、觀光、生態、綠色”為主題,建設了林中木屋、百畝黃花灘、QQ農場等六大板塊,全力打造山水田園小黃村。2017年,景區帶動本村貧困戶30戶41人就業,務工總收入達74700元。
三、堅持創新發展,做大做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
近年來,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著“農”字特色不夠突出、創意不夠新穎、宣傳不到位等問題。今后需要不斷創新,補足短板,推動產業大發展。
1.規劃先行是前提。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大發展離不開政府的規劃和引導,更離不開各級各部門的通力配合和支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應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扎實推進,避免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發展。農業、旅游、國土等相關部門要通力合作、協調配合,積極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為產業發展提供寬松的外部環境和保障。
2.以農為本是基礎。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必須堅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農村為載體,準確定位,以農為本,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圍繞農業文化、農耕文明、農業科普等做文章,將原生態、原汁原味的景色呈現給游客,將最能打動人的體驗項目送給游客,將最好的農產品帶給游客,真正實現“來了有看的、住下有玩的、走時有帶的”。
3.培育品牌是關鍵。要通過報紙、電視、網絡、微信等多種形式,加大對景點、景區的宣傳推介,提升品牌形象;圍繞“春有花、夏有果、秋有景、冬有樂”的主題,舉辦四季旅游節慶活動,大力開展宣傳,不斷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作者系市農委副調研員)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