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加強鄉村振興建設對臨汾市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多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要求,舉全市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各地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大膽實踐,呈現出萬紫千紅、競相爭艷的景象。近期,課題組選取了部分國定貧困縣、省定貧困縣、經濟較發達縣(市、區),就我市鄉村振興建設情況進行了全方位、系統化的深入調研,以期從不同層面反映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所取得的成效和可供借鑒的啟示與經驗。
一、鄉村要振興,產業要興旺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促進農民脫貧增收的關鍵所在,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發展地域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內源性動力支撐。
一地桃花喜迎賓客
賀家莊鄉位于堯都區東部丘陵地帶,境內山水相依、環境優美,素有世外桃源之美譽。該鄉是典型的純農業鄉鎮,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近年來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和地形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一村一品”,打造了鮮桃、櫻桃、蘋果、核桃、水稻“五大種植基地”,尤其是李家莊村進行的千畝桃園提質改造項目建設,在每年春暖花開時節舉辦的鄉村風情桃花會,輻射帶動全鄉鄉村旅游。今年參加桃花會的觀光旅游人數突破6萬人次,帶動三產收入20余萬元。與此同時,該鄉還根據自身實際,注重發展櫻桃特色產業,發展櫻桃500余畝,并通過舉辦櫻桃采摘節進一步擴大全鄉櫻桃品牌影響力,形成集聚效應,今年前來該鄉觀光采摘游客突破3000人次,整個采摘期間帶來直接經濟效益95萬余元,品牌效益和社會效益凸顯。
一座禿山披上綠裝
過去大寧縣年年栽樹不成林,而現在站在該縣的制高點放眼望去,滿山的樹木郁郁蔥蔥,無邊無際,這得益于該縣實施的購買式造林新思路:由政府制定規劃設計,由造林合作社通過競價議標,與鄉鎮簽訂合同,自主投資投勞造林,林權不變,樹隨地走,當年驗收合格后支付30%的工程款,第三年驗收后支付余款,購買造林服務的組織方式,從過去的“要我造林”“過程管理”創新為“我要造林”“結果購買”。多年來,該縣完成購買式造林13.57萬畝,共使參與群眾實現勞務收入4886.1萬元。其中,2018年8.16萬畝購買式造林和管護任務,帶動2088戶、6264人經濟脫貧,占當年貧困人口的67%。此外,林地承包者還將獲得相應的林木資產及其收益。大寧縣把打造綠水青山的過程,變成群眾積累金山銀山的途徑,購買式造林綠了荒山、富了百姓,讓群眾在建設綠水青山中實現脫貧,在享受綠水青山中建成小康。
啟示:鄉村振興的基石是產業振興,產業旺則百業興。無論是賀家莊的桃花產業,還是大寧縣的購買式造林,都是充分挖掘自身潛在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通過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二、鄉村要振興,生態要宜居
扎實推進村容村貌改善、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建設適應現代生活、體現鄉土風貌的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麗鄉村,是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
一河清水潤澤青山
安澤縣地處太岳山東南麓,境內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盛產連翹等中藥材,被稱為太行山上的“綠色明珠”。該縣緊緊依托天然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做好保護河流和森林兩篇文章。一方面是保護資源、守住家底。通過創新河長制,對縣域河流進行全方面管護治理,通過漁政執法,對河流污染行為進行監督執法,確保全縣河流水質安全、群眾飲水安全,尤其是“兩毛錢工程”(對村里廢棄的農藥瓶以每個2毛錢價格進行回收集中銷毀)的創新做法,引導群眾自覺參與環保,以小投入新理念換取環保大效益。另一方面是開發利用,挖掘財富。以連翹為代表的野生植被的采摘被當地老百姓作為一種致富的路子,但百姓對植被的保護觀念淡薄,因此當地政府堅持“綠色就是財富”的理念,在采取禁止連翹搶青、保護連翹樹苗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野生連翹的價值,大力發展以連翹為主的中藥材加工,并延伸產業鏈,形成采摘、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就業和致富的機會。
一座水廁圓了美夢
像城市人一樣住在舒適的房子里,有著自己的水廁,享受著清潔的環境,一直是農村人的愿望。堯都區南高村旱廁全部改造成水廁,村民終于實現了這個愿望。該村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更加突出生態環境建設,把生活污水處理和廁所改造作為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群眾幸福指數的突破口,投資200萬元修建下水道,投資350萬元建設污水處理站以及化糞池、污水管道鋪設等相關配套設施,實施雨污分離、改廁工程。在完善硬件設施的基礎上,該村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設,修建文體廣場,組織文體活動,打造以“黨建、法制、和孝”為主題的文化墻,家家戶戶門前懸掛家風家訓牌,建起了省級標準的農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實現“老有所養”。該村先后榮獲“新農村建設亮點村”“生態文明村”“文明和諧村”“全省農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工作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啟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生態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舉措。安澤縣和堯都區讓鄉村人居環境綠起來、美起來的綠色發展之路,推動了鄉村自然資本增值,把生態環境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三、鄉村要振興,鄉風要文明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也是鄉土社會得以賡續綿延的文化內核,為產業發展、生態建設、鄉村治理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一本經典規范后世
鄉風文明的重要源頭自然在于鄉村文化。浮山縣西韓村注重發揮鄉風文明穿針引線的作用,把產業發展、生態建設、鄉村治理串聯到一起,打破過去“守著文化資源、卻富不起來的困境”,以傳誦清朝文人賈存仁改創的《弟子規》作為鄉村文明的文化傳承,以充分挖掘農耕文化、手工技藝以及鑼鼓、拳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突破口,打造“國學·民俗”槐花會平臺,平時把老百姓組織參與到剪紙、刺繡、布貼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中,通過工藝品獲得收益,等到特定季節,群眾又參與到季節旅游中,獲得旅游收入,將當地深厚文化與自然資源相結合,加深百姓之間的融合關系,進一步強化了對同一文化的認同,創收的過程中加強了精神文明的潤化。
一榜榮光記住鄉愁
在大寧縣曲峨鎮道教村“鄉村文化記憶展示館”的門口,一張老物件貢獻光榮榜引人注目,上面寫著獲得捐獻老物件光榮稱號村民的姓名,走進展館,能看到六七十年代的木犁、木锨、水煙袋、老手電、老式收音機等物件,這里已成為大寧人民“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的重要文化載體,實現了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的有機結合,使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除此之外,道教村還建成了一家便民愛心公益超市,并創新模式打造了“愛心公益+電商+便民購物”三合一綜合體。一方面,綜合體作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倡導文明鄉風的有效載體,村集體將部分收入和社會幫扶資金注入其中作為積分運營資金,發動全體村民通過捐獻老物件、參加環境衛生、孝老敬老、勤勞致富、互助鄰里、參與集體活動等各項文明考核,獲得愛心文明積分,并使用積分在綜合體內消費的方式,有效調動起村民的參與積極性。另一方面,綜合體整合電商服務和超市功能,向村民提供收發快遞、網購網銷等電商服務,并按照市場化運作滿足村民購物需求,實現“常年不關門”可持續運營。運行幾個月時間里,有些村民通過文明考核已累計獲得近200分積分,去超市換取所需物品,都覺得這遠比發一袋面一桶油要更有意義,通過把綜合體作為培育文明鄉風的載體,在全村樹立了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弘揚了鄉村正能量。2017年底,道教村被中央文明委評選表彰為“全國文明村”。
啟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讓農民腰包鼓起來、住上好房子,還要讓農民的精神生活充實起來、活出好面貌。《弟子規》和“光榮榜”喚醒了鄉村沉睡的文化資源,激發了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讓鄉風民風更文明,百姓生活更幸福。
四、鄉村要振興,組織要夯實
夯實組織基礎是鄉村振興的政治保障,要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必須從夯實組織入手,切實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與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堅持黨建引領,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一座堡壘引領方向
臣南河村位于浮山縣城以北4.5公里處,該村2015年以前基礎設施落后,吃水困難,干群矛盾突出,集體經濟收入為零,還外欠債務兩萬元。新一屆村“兩委”班子上任后,找準村里的熱點、難點和突出問題,加強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抓基礎設施投入,改善村民生活條件,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著重從矛盾的焦點出發,采取回收灘地歸集體所有、砍樹造田、發包200畝的荒灘造地、出售鵝卵石、建立光伏電站、打井飲水澆地、易地搬遷等措施,種植反季節白菜、赤焰椒、西紅柿、西葫蘆等蔬菜來發展集體經濟,到目前為止,村民人均收入達到6000元-7000元,村集體收入2018年達到30余萬元。現在,外出務工人員已經開始返鄉,出現干活就有錢掙,本村勞動力用工短缺外調現象。一個爛攤子變成如今的美麗宜居示范村。省委書記駱惠寧2018年在該村調研時充分肯定了臣南河村的做法,并強調要發揮先進典型引領作用,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一個群體扎牢根基
一個深度貧困村要實現脫貧摘帽達到鄉村振興的目標,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組織做后盾。永和縣閣底村共有381戶、1024人,目前建檔立卡貧困戶148戶、444人,貧困人口占到43.4%,屬于深度貧困村。面對這些實際情況,省委組織部幫扶工作隊及永和縣幫扶工作隊帶領閣底村“兩委”班子聚焦“支部引領”和“增加收入”兩個關鍵,通過“支部建在產業上,黨員嵌在產業中”,初步形成了“種養加保聯一體化”發展模式,開創了多點支撐、多處開花的良好局面。2017年該村為36戶貧困戶購買36頭母牛,每戶可增收4000余元;2018年該村與省科協合作打造了反季節出菇示范基地,每年帶動貧困戶11戶,目前每戶每年可增收1萬元,村集體每年可增收3萬元-5萬元。
啟示:鄉村振興,組織振興是保障。臣南河村和閣底村兩個村能夠實現脫貧致富,正是黨建引領,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的結果。
(執筆人:張建山 喬國強 李慧聰 項輝 馬若云 鄧毅)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