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內容。作為一名地方黨史工作者,我認為必須充分發揮地方黨史資源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的獨特優勢,對于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落細、落小、落實,融入群眾生產生活的日常、經常、平常,意義十分重大。
地方黨史資源是我們全面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個為什么”的獨特教材。“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中國成立70年之際對全黨全國人民提出的時代之問、歷史之問和愛國之問。地方黨史是中國共產黨地方黨組織團結帶領基層人民群眾貫徹落實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以及地方黨組織自身建設發展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關鍵支撐。“三個為什么”的回答不只是全黨層面、全國層面的宏大敘事,一城、一地、一部門、一單位黨的組織、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奮斗歷程,同樣也為我們理解把握“三個為什么”提供了獨特的接地氣、可感知的素材,這種素材以微觀樣本的形態折射出中國共產黨近百年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和主流本質。正是通過這種宏大敘事和微觀樣本的比照印證,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與基層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才得以緊密結合、互相交融,地方黨史資源作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不可或缺的獨特教材,其作用也由此彰顯。
地方黨史資源是我們自覺銘記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鮮活載體。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要求,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和全體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地方黨史資源作為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地方特別是基層開展的偉大社會革命和偉大自我革命成果,隨著時間的流逝,以物質載體和精神財富傳承至今。物質載體主要體現為重大事件遺址、重要事件發生地、重要人物故居、重要實物見證、重要人物見證、重要文獻記載等,精神財富多表現為制度建設、文化傳承、教訓警示、習慣養成、口口相傳、成風化俗等形式。當前,地方上絕大多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與地方黨史資源密不可分,絕大多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主題都是圍繞地方黨組織領導當地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的奮斗歷程來展開的,都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地方實踐中的發展成果、先進事跡或者典型案例的公開宣傳,都是革命先輩、英雄模范或者先進典型、先進人物精神風貌的集中展示。飲水思源不忘本,樹高千尺總有根。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新中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倍加珍惜并堅持完善發展我們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制度優勢,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地方黨史資源是見證紅色政權從戰爭中走來、新中國從一窮二白爛攤子基礎上建起的鮮活載體,我們唯有經常回憶、深入思索,自覺體悟其中蘊含的我們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最深沉的愛國之情、最堅定的強國之志和實踐報國之行方可建立在最堅實的根基之上。
地方黨史資源是我們廣泛深入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的天然精神紐帶。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是全民教育,必須突出教育的群眾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必須要有情感、有深度、有溫度,厚植家國情懷,把基本要求和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把全面覆蓋和突出重點結合起來,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地方黨史作為群眾身邊的歷史,地方黨史資源作為群眾親自參與或者直接感受到的歷史資源,是與群眾最近且有著天然親近感的愛國主義教育精神紐帶。認真學習《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可以發現,情感、轉化、自覺、傳承、情懷、責任、擔當等是關鍵詞,也是高頻詞。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的洗禮,也是精神的熏陶。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更為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固本培元、凝心鑄魂、虛功實做、久久為功的規律和導向。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用身邊的先進典型帶動身邊的人,理應充分發揮地方黨史資源中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等以現身說法的獨特作用,讓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在聆聽前輩的親身經歷、家國情懷中感悟堅定信仰愛國主義精神的強大力量,進而引導人們自我宣傳、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覺傳承,匯聚起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強中國力量。
(作者單位:中共臨汾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