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近年來,我國檢察機關圍繞《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持續保持打擊環境違法犯罪高壓態勢。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驅動鋌而走險,環境違法行為依然時有發生。
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年,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義重大。檢察機關應將檢察履職與守護綠水青山、保護生態環境有機結合,不折不扣地落實到檢察履職中,緊抓質效不放松,以高質量檢察履職助力推動“利劍斬污”專項行動,徹底斬斷環境違法犯罪的“黑手”。
懲治整治并重 提高辦案質效
在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中,檢察機關應緊緊圍繞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一目標,懲治整治并重,守護綠水青山。一方面要注重加強檢察職能橫向聯動,探索建立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四檢合一”辦案模式,通過“刑事追訴+公益訴訟”嚴懲污染環境犯罪。積極開展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專項立案監督和生態環境專項檢察行動,發現污染環境的案件可能涉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時,應及時將有關線索移送至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并組成聯合辦案組,進行調查勘驗工作。另一方面,要堅持新時代司法檢察理念,繼續依法能動履職,強化環保公益訴訟、推廣“補植復綠”多元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組建專門辦案團隊、開展精準化法律監督、強化檢察公益訴訟,完善生態修復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環境修復保證金制度,在專項行動中展現擔當作為。檢察機關在辦理非法排污類公益訴訟案件過程中,不僅面臨著生態環境損害取證難、鑒定難的問題,而且時常遇到生態損害賠償金“執行難”問題。對于非法排污造成的生態損害,主要依賴專業機構進行修復,因此賠償金是否能夠執行到位,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質效。檢察機關可以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融入公益訴訟,構建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認罪認罰認賠”新格局,提高公益訴訟違法行為人自覺認賠的積極性。在具體辦案中,依法依規適時進行答疑解惑、釋法說理,讓被告人認識到“承擔生態修復責任于己有利、于民有責”,進而主動賠償公益損害,尋求從寬處理。
強化司法聯動 形成打擊合力
按照“利劍斬污”專項行動指揮部要求,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生態環境部門構建一體化司法聯動模式,強化重大敏感案件的會商督辦,暢通案情通報、信息共享渠道,實現對污染環境犯罪“全方位打擊、全鏈條發力、全過程監督”。繼續落實省、市、縣三級上下聯動和生態環境部門、檢察機關、公安機關三部門橫向聯動的辦案機制,按照“利劍斬污”專項行動方案要求,聚焦重點區域(流域)、重點行業領域,緊盯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違法犯罪線索摸排、追蹤溯源和精準打擊的能力。深入摸排、精準打擊、源頭治理,堅決查處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行為,堅決斬斷非法利益鏈條,徹底鏟除滋生違法犯罪的土壤,保持打擊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高壓態勢。認真貫徹落實最高檢《行政機關專業人員兼任檢察官助理工作辦法》,聘任生態環境領域的業務骨干擔任特邀檢察官助理。積極探索公益訴訟辦案新模式,充分發揮特邀檢察官助理在專業知識、溝通協調上的優勢,形成工作合力。同時與公安機關加強協作,重拳出擊,破難攻堅,形成嚴打高壓態勢。檢察機關只有以“釘釘子”精神做好“利劍斬污”專項行動各項工作,以最嚴格的執法保障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才能以實際行動回應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殷切期盼。
加強宣傳引導 完善舉報獎勵
檢察機關要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深化對生態環境保護嚴峻形勢的思想認識,切實增強打擊生態環境違法犯罪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公眾自覺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形成打擊、監督、預防、修復“四位一體”工作格局。一方面,檢察機關要結合本地產業結構和常見違法行為等實際情況,制定并細化工作方案,對專項行動中發現的環境違法犯罪典型案例予以曝光,強化威懾作用。加強對企業的指導幫扶,加大環保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切實增強企業守法意識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落實正向激勵措施。另一方面,要深入動員部署,加強宣傳引導工作,廣泛深入群眾,發放環境保護法律常識的宣傳單,宣講環境保護法律知識、政策要求及工作成果,增強人民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意識、監督意識。同時,詢問了解群眾身邊環境遭受污染的相關線索,并進一步完善舉報獎勵和舉報人保護機制,將舉報非法轉移、傾倒危險廢物和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列入重點獎勵范圍,鼓勵群眾積極舉報違法犯罪行為,形成高壓打擊態勢,營造全社會關注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堯都區人民檢察院)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