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科學制定產業結構調整規劃。按照全省“中南部發展糧食、蔬菜、水果,東西兩山發展干果和雜糧”的規劃,結合實際,制定各自的產業發展規劃。規劃堅持的原則是: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突出經濟效益,切實帶動農民增收;適應市場經濟和農產品生態安全的要求,著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
其次,明確示范基地建設標準。一是基礎設施配套完善。以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實施山水田林路渠綜合治理,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規模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建設高產穩產旱作農業示范項目、中型灌區配套改造和節水示范工程,提高農業綜合能力,實現“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旱可澆,澇可排”的目標。二是生態環境有效改善。注重生態修復與保護,提高綠化覆蓋率和濕地、草地占有率,大力發展節約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重點地培育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村典型。三是科技含量明顯提升。示范基地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開展技術交流,通過技術承包、智力分成、科技入股等方法,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新模式,積極開展農民技術培訓,實施科技入戶工程,使示范基地項目區的科技貢獻率明顯高于非示范區。四是社會化服務水平高。強化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加大扶持與服務力度,培育一批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發揮其聯結農民與市場、技術、信息的紐帶作用,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公司+基地+經濟合作組織+農戶+保險”的產業格局。建立健全基層科技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和農業行政執法等新型農業服務體系,為示范基地建設提供全方位、社會化的優質服務。五是農業標準化程度高。積極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有效提高示范基地的農產品標準化率,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強化農產品質量認證與監管,切實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認證力度,選擇有特色、有規模、有效益、有競爭優勢和發展前景的農產品,進行品牌培育,積極打造農產品優勢品牌。
第三,積極探索和創新經營機制。堅持“不求多、但求精,力求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的原則,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成;不搞單打獨斗,力求合作共贏”的理念,建立一套有利于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持續發展的良好機制。示范基地建設主體不拘一格,可以是政府部門,可以是集體組織,也可以是公司、經營大戶或個人。建設方式可以獨建,可以合資,也可以引入股份合作或業主負責的方式;可以新建,也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擴建、續建。資金使用上,可與項目實施同步安排,也可用財政資金先建后補、以獎代補;對于在建或已建成的工程,可以采取承包、租賃、拍賣的方式,實現滾動發展。大力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在信息服務和市場運作中的示范、中介作用。重點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實施政策傾斜,搞好跟蹤服務,在項目立項、建設用地、稅費征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扶持,使其逐步做大做強,從而帶動示范基地的建設和發展。 (張東紅)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