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對這個問題,孔子如是說。僅從字面上看,這句話似乎有些令人費解:眾所周知,孔子的基本思想傾向是“厚古薄今”的,他所向往的是“周制”和“周禮”,因而有所謂“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感嘆。從這一立場出發,他所肯定的想必就是“為己之學”,所否定的就是“為人之學”了。然而,如果從一般意義出發,把“為己”理解為“謀取一己私利”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把“為人”理解為“兼濟天下、服務蒼生”,那么,“為己之學”不是十分狹隘嗎?“為人之學”又何錯之有呢?
孔子的原意恐怕并非如此。根據《論語》中的相關記載及后世學者的詮釋,他所謂的“為己”,主要是指通過治學來提高自身的學識水平尤其是德行修養;所謂的“為人”,則主要指將學問視為裝點門面或嘩眾取寵的工具。例如,荀子曾在《勸學》篇中引用孔子的這句話,并指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睆倪@個角度看,孔子的這句話就不但顯得順理成章,而且讓今天的人們仍然有振聾發聵之感。依循孔子的思路,實有必要大興“為己之學”、力戒“為人之學”。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統籌兼顧思想的理論淵源及其科學內涵
下一篇: 國外一些共產黨通過議會選舉上臺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