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問藝于民與藝術的方向。
英國美學家貢布里希在系統研究視覺藝術史之后,得出了一個非常樸素的結論:人只有在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時才具有創造性。也就是說,藝術工作者只有正確回答藝術“為什么人”這個問題,從而明確自己的正確方向后,才能煥發出真正的創造力。毫無疑問,藝術要為人民,要服務于人民的需求。這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體現了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藝術的生成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勞動與創造,藝術的價值體現為人民群眾的接受與傳播,藝術的影響力表現為對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鼓舞與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電影《開國大典》、電視劇《渴望》等優秀藝術作品,之所以成為一個時代的重要標志,就是因為這些精品力作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愿望和追求。如果我們能在“貼近”中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藝于民,我們的藝術就能在貼近中實現創新,在創新中實現發展,在發展中實現繁榮。
第二,時代精神與藝術創新的動力。
時代精神是藝術創新的靈魂之所在。在2008年抗擊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大地震的過程中,再次證明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反映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藝術工作者應透過表象,感悟到時代精神的偉大洪流,并在這洪流的激蕩下創造出精品力作。對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我們應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創作出史詩般的、具有思想性和創新形式的作品,其取向重在感召力;對社會現實題材的創作,我們應強調深入到生活的深處,透過表象進入心靈,以情動人,具有感染力。與此同時,對民族團結題材的作品,我們應從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巨變中尋找新的表現形式。
第三,核心價值與藝術的“精神體”。
中國精神的鑄造是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集中體現。這種精神是傳統美德和人文理想的總和。具體地說,它是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倫理觀,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兼容并包、銳意進取的博大胸懷。
中國氣派是泱泱大國自信心的展現。這種氣派源遠流長,上接漢唐之雄渾,近續改革開放之強健,淳厚精妙,歷久彌新。
以中國精神為主干,中國氣派和現代風格為兩翼,三者共同構成中國當代文化這只鳳凰的精神體,從而以自己的力量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身處河清海晏的時代,坐擁自由寬松的創作環境,文藝工作者應該而且完全能夠創造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精品力作。(全國政協委員 吳為山)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加強調查研究 服務科學發展
下一篇: 西部地區實現新突破的科學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