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李媛)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的今天,不少與養生健康密切聯系的產品也悄然走俏,許多人把美味的薯片換成阿膠棗,可樂換成涼茶,巧克力換成龜苓膏……于是“中藥零食”應運而生。
走進超市,姜糖、阿膠棗、龜苓膏、涼茶等各種“中藥零食”琳瑯滿目。夏季氣候干燥,容易上火,“中藥零食”更是成為辦公一族新寵。但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中藥加零食,看上去是美味和保健兼得,它真的可以不節制的使用嗎?專家指出,所有中藥都有不適宜食用的人群,盲目地用“中藥零食”替代普通食物,反而會給人體帶來不必要的負擔。
現象:敗火小吃”受熱捧
在市區多家超市中,記者看到許多來購買含中藥成分的阿膠棗、龜苓膏、茯苓餅、酸梅汁等的年輕人。“我是一個愛吃零食的人,夏天到了,自然要找一些適合夏天的零食。”上班族楊小姐說,天氣炎熱,胃口不好,平時愛吃的那些巧克力和餅干仿佛也失去了吸引力,“后來在超市里看到了龜苓膏,既能當零食吃還能清熱去火。”從此,楊小姐在夏天就會特別留意龜苓膏之類的“中藥零食”,普通的飲料換成了涼茶或者酸梅湯,餅干巧克力也換成龜苓膏和阿膠棗。
楊小姐認為,吃“中藥零食”既滿足了自己的食欲,同時還是在炎炎夏日“進補”的一種方法,算得上是“兩全其美”。
記者發現,“中藥零食”不僅在超市走俏,而且在藥店也“獨霸一方”。在市區多家藥店,各種花卉茶、靚膚茶擺滿了貨架,相較于涼茶,中藥飲片種類更是繁多,有金銀花、菊花、荷葉、甘草、決明子、當歸等十幾種。
調查:中藥零食”不同于保健食品
記者在“中藥零食”的包裝上看到,龜苓膏的配料包括茯苓、蒲公英、草龜等,涼茶則包括菊花、金銀花、夏枯草等,所有的產品均稱自己“老少皆宜”,沒有任何有關不適宜人群的內容。而受訪的許多市民也并不知道食用這些“中藥零食”的禁忌,只是覺得食品本身有益,吃了也不會有壞作用。
事實上,“中藥零食”并不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中藥藥品或保健品。“中藥零食”是一種特殊的食品,而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同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般商店所銷售的“中藥零食”的食品說明大都會列出主要的中藥成分,但最為關鍵的成分含量及非適應人群卻沒有被明確標出,這也是它不等同于保健品的地方:我國保健食品相關條例明文規定,保健食品必須要標清保健作用、適宜人群、食用方法以及適宜的食用量等。
專家:敗火”過頭可能適得其反
王大夫說,“中藥零食”具有藥理功效,不能隨便吃,否則同樣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建議市民最好在了解自己的體質后,在醫師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中藥零食”,以免對身體造成影響。
張大夫說,“中藥零食”作為一種食品,客觀上來講是對人體有益的,但市民在購買、使用時也要“因人而異”。俗話說,缺啥補啥,若身體不缺乏某種營養成分,而你還在拼命攝入,只會適得其反。“對于氣虛或血虛體質的人群,經常吃些阿膠棗還是有一定好處的,但是大棗雖好,也不要多食,尤其是胃熱及消化不良者一定要少食;龜苓膏具有清熱解毒、滋陰補腎、清除暗瘡、潤腸通便的功效,但龜苓膏偏于寒涼,一般胃寒和脾胃虛弱的人還是少吃為好,孕婦和月經期女性也不宜多吃;涼茶雖有助于緩解牙齦腫痛、口腔潰瘍,大便干結等癥狀,但涼茶終究還是中藥性質比較‘濃’的茶飲料,不能拿來當水喝,手腳容易冰涼、胃寒、陽虛、大便經常偏稀的人盡量少喝涼茶,以免加重原有癥狀;茯苓餅有助于提高機體自身免疫力,預防感冒等,血糖偏高者最好少食或不食,消化不良者也不應多食;薄荷糖可以清咽利喉、去除異味,但是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酸梅湯不僅能消暑、驅除疲勞,還能止痢斷瘧,用于治療肺虛久咳,但發熱及腸炎初期的患者以及生理期的女性、產前產后的孕婦則不宜飲用;黑芝麻糊有潤臟美膚的功效,而慢性腸炎及腹瀉者卻要遠離它。”張大夫也提醒市民在選擇“中藥零食”時注意這些藥理。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