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七夕日益臨近,這個中國傳統的“本土情人節”卻逐漸演變為很多適齡單身男女的“情人劫”。“為了讓我去相親,老媽真是使出渾身解數,現在居然承諾我見一次面就獎勵500元,按照這樣發展下去,大有變相親為‘主業’,變上班為‘副業’了。”7月23日,家住裕祥花苑的高婷在微信朋友圈吐槽自己遇到的“相親囧事”。“剛發出去就收到朋友們七八個贊,甚至還有人說這可是發家致富的好方法,比上班掙的還多。”高婷無奈地向記者述說。
對于女兒的婚姻大事,高婷的父母可謂煞費苦心,從開始的苦口婆心、好言相勸,到后來的“三十六計”斗智斗勇,高婷坦言父母的“戰術”非常靈活多樣。“比如,他們會打電話告訴我家里有急事讓我回家一趟,結果到家后發現一切如常,才知道是七大姑八大姨們給介紹對象。或者借口是哪位親戚過生日,過去后才發現其實又是一場相親會等,最終升級為‘明碼標價’,用經濟利益誘惑。”而為女兒下半生幸福絞盡腦汁打出親情牌、使出苦肉計的父母更是心下委屈,緣分也是需要經營的,我們是擔心一味注重‘感覺’的年輕人們無故浪費大好年華,結果慢慢被‘剩下’,最后只能找個人倉促結婚、將就生活。”高婷的媽媽解釋為何父母們熱衷于“促相親”。
而遭遇“被相親”的高婷說:我們其實并不是排斥婚姻,而是很難接受被多方壓力‘挾持’的相親形式。感情畢竟是私人化的,相親就像將自己‘上市’,雙方被標出市場價格,甚至還可以調查‘行情’。”而關于如何應對父母的攻勢,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成為大多數“被相親”單身男女的選擇,父母每次安排相親,先找理由拒絕或者找朋友代替自己去,實在躲不過就在相親過程中用敷衍的態度消極應對。”這是高婷的“反相親對策”。
針對此矛盾,長期從事婚戀工作的情感專家于偉老師分析道,這是兩代人婚姻觀念不同造成的結果,父輩們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而隨著時代變遷,青年人的擇偶標準和婚戀觀念更加多元化,于是引發了一場催婚和反催婚的戰爭。而關于解決矛盾的辦法,他建議年輕人首先要理解父母的心情,調節自己的抵觸情緒,和父母心平氣和地進行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而作為父母,也要試著理解不同成長環境和時代背景下,兩代人婚戀觀念和人生規劃存在的差異性,給予孩子關愛、指導和祝福,而不是逼迫和壓力。
記者 亢亞莉 崔敏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