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4月29日,五一小長假的第一天,也是湖南鳳凰古城實施148元“門票新政”后的首個小長假。記者探訪發現,與往年五一假期游客爆棚的情形相比,今年的小長假游客量不及往年的一半。
這幾日,筆者在電視上觀看央視對一些景點的報道,發現今年五一假期,包括華山等全國著名旅游景點的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都呈下降趨勢。
其實,在鳳凰古城收門票之前,與鳳凰古城相同的江蘇周莊古鎮、山西平遙古城、安微徽州古城和云南麗江古城等,都先后實行古城鎮收費制度,價格普遍都在百元以上,但這些收費古城都沒有鳳凰古城這般,引發公眾質疑,甚至引發游客的“罷游”,這不得不引起有關部門的深思。
中國的名山大川,自古以來就是自然界無償賜給我們的一份豐厚禮物,也供世人無償享用,人們在鐘情于天地萬物神奇造化的同時也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和性格修養,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道法自然,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一些精明商家發現了潛藏在這些資源背后的黃金價值,政府部門也紛紛投資其中,稱旅游為朝陽產業,各地新修和恢復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供富裕之后的人們游覽觀光。按說,開發旅游資源,適當收取門票本也無可厚非,遺憾的是,許多地方把旅游當做了自己的搖錢樹、錢袋子,過度開發,或新造景點,或拆舊新建,或遷出原住民,使許多景點失去了歷史原始的內涵,變成中不中、洋不洋的大雜燴,更有的景點,過度重視商業氛圍,使旅游景點缺少文化底蘊,給人感覺就是“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打此處過,留下買路錢”的印象。
其實,旅游資源的開發,首先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富民族共性于地方個性之中;其次要實現古老文明、現代文明和自然風景的協調發展,開發旅游資源,一定不要破壞當地的自然景觀,要注意保護歷史文物古跡,不能因建設現代文明而毀壞了古老文明;第三,旅游資源開發要與自然環境相適應,都說旅游是無煙工廠,但旅游同樣會產生廢氣、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給當地的生態造成破壞,因此旅游開發一定得制定嚴格的法規和措施保護環境,避免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事態發生。
我國旅游業起步較晚,許多地方又把旅游當做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大部分開發商為了做大做強,急功近利,只求效益、不計成本,只圖眼前、不顧長遠,但當地政府一定要頭腦清醒,那種先開發后保護、先破壞再修復的老路,一定不能再重復。
旅游資源的開發,對我們是一道新課題,如何創新保護、規范經營、誠信建設,營造一個順暢、健康的旅游市場,對各級部門的領導,都是一個新的考驗。如果僅僅立足于門票的收入,旅游市場一定會日薄西山、日暮途窮。(文/來祥生)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