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醫療中心工作人員深入太古鄉宣傳新農合政策
大寧縣地處呂梁山南麓的大寧縣,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農民群眾。近年來,該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簡稱新農合)的順利實施,猶如一場“及時雨”,為全縣農民群眾撐起了健康“保護傘”,解決了群眾的燃眉之急。
率先實現全覆蓋
大寧縣共有2鎮4鄉84個村委,總人口68758人,其中農業人口47077人。全縣有醫療機構85所,其中縣級3所,分布在新城區、中街、東關,鄉鎮級6所,衛生服務站3所,村衛生所72所,現有醫療機構基本能滿足全縣農民看病需求。
2008年1月,該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正式啟動以來,先后經歷了起步實施、制度完善和規范運行三個階段,縣委、縣政府千方百計把新農合的政策落實到位,縣衛生局、合作醫療中心從對新農合的宣傳到實施、從對醫院用藥的監管到為農民報銷醫療費用,時時處處為農民的健康著想,真誠服務百姓。目前,農民群眾對新農合政策的認知程度逐年提高,滿意度不斷上升,農民個人醫藥費用負擔逐年下降,新農合資金發揮了效益。2014年該縣參合農民為45971人,參合率達99.18%,做到了在鄉農村居民應參盡參、應保盡保,新型醫療衛生保障服務體系全面形成,新農合工作已步入規范化軌道并得到長足發展。
規范運行保安全
合作醫療基金是幫助患病農民的“保命錢”,基金管理和運用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對“新農合”工作的信任,為了確保把實事辦好,真正將每一分錢都用到參合農民身上,大寧縣合作醫療中心采取多項措施,扭緊新農合資金管理“安全閥”,加強對新農合資金的規范管理。
他們從操作規程、基金運營監督等方面入手,整章建制,嚴格程序,保證了新農合制度的規范有序運行。一是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監管。縣合作醫療中心成立了稽查組、實行周二周五定期查房,早間或夜間不定期臨時抽查相結合,嚴格進行監督檢查,避免了冒名住院、掛名住院及冒名領合作醫療基金等問題發生。二是嚴格基金運行程序。在國有銀行設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專戶”,及時將農民個人繳費和財政補助資金劃入專戶管理,實行銀行管錢、財政管賬,合作醫療中心核銷,做到管錢不管賬,管賬不管錢,收支分離、管辦分開、專款專用。合作醫療補償費用由定點醫療機構墊付后,經縣合作醫療中心審核無誤后撥付到定點醫療機構,真正實現了新農合基金封閉管理,安全運行,高效使用。三是健全監督機制。推行縣鄉村三級報銷公示制度,每月在各定點醫療機構、鄉鎮、村委對所有參合患者補償情況進行公示,真正做到規范運行、陽光操作,有效保證了參合農民的參與、知情和監督權利。縣合作醫療中心與市內定點醫院建立住院病人信息反饋機制,對大額、可疑病例及時查詢,杜絕了造假騙保現象發生。
完善措施創新路
該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新農合工作,連續多年將其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實事之一,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目標責任制,并進行績效考核,在工作中,縣衛生部門牽頭、合作醫療中心運作、相關部門協調配合、醫療機構提供服務、農民群眾參與的組織管理體系已經形成,并不斷完善各項措施,為新農合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縣合作醫療中心按照積極穩妥、注重實效的原則,積極探索,大膽嘗試,走出了一條管理經辦體系合理高效的新路子,并不斷完善,為新農合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在運行過程中,推行單病種限價付費,讓參合農民真正感受到參合給他們帶來的真正實惠,并通過他們影響身邊的人,積極加入合作醫療。實行總額預付,調動鄉鎮衛生院工作的積極性。充實了縣內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添置必要醫療設備,切實改善他們的醫療服務能力,吸引患者在縣內就醫;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電視、手機網絡、廣播等宣傳手段,讓合作醫療的報銷程序、報銷比例等基本常識做到家喻戶曉;對特定人群試行體檢,做到小病早發現、早治療、提高合作醫療的普惠性和參合農民的受益面;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做到接受投訴、調查處理兩手抓,對借合作醫療坑農害農的害群之馬,進行嚴厲打擊,確保各醫療機構在合作醫療事業中健康、有序運行。加強公示,給農民一個知情權和監督權,積極調動農民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實施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在補償過程中各項程序,變農民跑為合作醫療工作者跑。簡化程序、減少環節,方便參合農民;做好補償患者的回訪工作,及時掌握參合農民的意見和建議,不斷調整合作醫療的工作程序、方式、方法等,切實做到便民、惠民、利民。
新農合制度的有效實施,提高了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障水平,有效緩解了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狀況,讓廣大參合農民深受實惠,讓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溫暖了廣大農民的心。今年上半年共補償17132人,總費用1410萬元,比去年同期提高623萬元。 通訊員 侯耀強 馮文梅 文/圖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