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微信朋友圈花800塊錢給自己代購了一套韓國化妝品,收到貨后,發現該產品并不適合我用,但商家卻表示商品一經售出,概不退換。”近日,市民張女士遇到這樣一件鬧心事。讓她更為無奈的是,在代購初期,商家表示先匯錢、后發貨,她早早就將錢匯給商家。
近一年來,代購在微信朋友圈迅速興起,借助著朋友圈的人際信任,得到了不少人的幫襯,特別是海外代購。但據了解,代購如果是個人行為,遇到消費陷阱,消費者很難用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來維權。業內人士介紹,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的是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所謂“微信代購”,往往是打著“朋友、熟人幫忙”的名義進行,代購人也沒有辦理工商登記,許多還是業余兼職。這種情況下,很難認定代購人就是經營者,出現糾紛后被視為普通民事糾紛的可能性更大,也難以適用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因此,市民在微信代購時需謹慎,以防上當受騙。
盧婷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