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畢業于太原大學的小宋向本報記者反映,雖然政府及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采取多項措施鼓勵企業、事業單位招錄人才,但是她每次參加招聘會都是無功而返。她說道,如今招聘單位的“招聘現象”讓她感到力不從心,她只是希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沒想到卻這么難,希望相關部門能加強管理,招聘單位不要再‘忽悠’求職者。同時,希望求職者們都能多個心眼,以免耽誤了好前程。”
招而不聘候佳音成“擋箭牌”
11月22日,正值周六,記者與兩位好友結伴來到招聘會現場。在人才交流大廳,記者碰到前來應聘的吳先生,他告訴記者,他2012年畢業于西安外國語大學,為了找工作奔走于各個招聘會之間,前往不少公司面試,可每次結果都是被“等通知”拒之門外。第一次來招聘會時,就有一家公司的招聘職位和我的專業對口,而且我也有三年的工作經驗,當時用人單位讓我填寫了聯系方式,便讓我回去等通知,我當時覺得肯定沒問題,可等了半個月還沒音訊,最后只能重新找工作。”吳先生無奈地說道,今天一大早我就來了,好不容易有一家合適的,可是人家卻說招滿了,招聘會不是剛開始么,這么快就招滿了,看來今天又是白跑一趟。”記者在招聘會轉了一圈發現,大多數招聘臺空無一人,只有十余家公司在現場進行招聘。為了一探究竟,在某公司招聘臺,記者上前對招聘職位的工作內容進行詳細了解,并表示愿意參加該公司的面試。最后,工作人員讓記者填寫了個人信息,便讓記者回去等通知。結伴而來的兩位好友在記者離開后也相繼上前咨詢,結果也是一樣,被告知回去等電話通知。“你們回去等通知吧,最遲下午就會通知。”工作人員這樣說道。而在隔壁招聘臺上的一位先生說道:你就不用等了,一般這種說法意思就是讓你們重新選擇。”直到第二天,記者與兩位好友都未曾接到該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
粉飾職位實則吸引“業務員”
“我想應聘這個職位,這個職位我沒做過,具體是干什么工作?”這個工作主要是出差的機會多,與客戶交流的機會多,你需要到基層先鍛煉。”在招聘會上,記者聽到這樣的對話。記者注意到,在招聘者的背后,貼著粉紅色海報打印出來的招聘信息,有營銷經理、營銷主管、咨詢顧問等職位。記者查看了各家單位的招聘簡章,發現銷售、業務職位被不少招聘單位“粉飾”,變身“高大上”的儲備經理、店長助理、市場總監、事業部經理、營銷經理、營銷主管等來吸引應聘者的眼球。
“我前段時間辭職了,不是我能力不行,也不是工作環境不好,而是被忽悠了,我應聘的是經理助理職位,上班之后才發現讓我跑業務,我實在是不喜歡東奔西走的工作方式。”在人才交流大廳,蘇先生對記者說道,招聘單位“粉飾崗位”的行為給他造成了誤導,浪費了近兩個月的時間去參加沒有底薪的業務培訓。
而在招聘會上轉悠的齊女士向記者抱怨道,我去這家應聘董事長助理,可這家說我有跑業務的經驗推薦我做業務員,我去那家應聘辦公室文員,可那家說我性格沉悶,適合換個工作環境做業務員,面試的時候,才知道他們只是在招業務員。”與此同時,記者來到鼓樓西某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參加面試會,該公司招聘銷售主管、行政總監、優秀講師等職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所有應聘人員無論有沒有經驗,都需從銷售干起。“如果業績突出、表現優秀,可以考慮提升到你們自己想做的職位。”負責人這樣說道。記者 梁娟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