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新聞
●全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良好成效。我市自2014年2月份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全市9521個黨組織、1156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和163500名黨員,緊緊圍繞“為民、務實、清廉”主題,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堅持高起點開局、高標準推進、高質量收官,扎實抓好各個環節的工作任務,收到了良好效果。“四風”得到有力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以轉作風改作風為重點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制度執行力和約束力得到增強。尤其是在落實整改上,扎實推進“一百千萬”服務項目,一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四個年”活動力促我市重點工程“六位一體”工作穩步推進。我市以改革創新年、轉型攻堅年、環境提升年、服務群眾年“四個年”活動為引領,扎實開展“三項治理”,有效促進了重點工程“六位一體”省定任務的圓滿完成。2014年,我市重點工程“六位一體”各項工作中項目儲蓄、簽約、落地、開工、投產5項工作提前完成省下達全面任務計劃。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成效顯著,截至2014年12月30日,市區二級以上天數達239天,同比增加72天。
●百里汾河河道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完工。汾河河道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是“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的基礎性工程之一,是全省第一批轉型綜改標桿項目。截至2014年年底,該工程已全部完工,共完成投資43.4億元。現在,汾河沿岸環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和全面提升,“一川清水、兩岸錦繡”的藍圖基本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文化效益已經顯現。
●我市躋身“國家節能減排綜合示范城市”。2014年10月24日,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組織的2014年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答辯會上,我市成功躋身“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作為全省唯一入選城市,這一殊榮將為我市未來3年納入規劃的六大類72個節能減排示范項目爭取到不少于12億元的國家財政補貼資金。
●晉國博物館開館。2014年10月1日,歷經4年、占地220余畝、總投資約1.98億元的晉國博物館正式開館迎賓,300余件珍貴文物將集體亮相。
晉國博物館填補了我省沒有遺址類博物館的空白,也是我國唯一一座完整展示晉文化的平臺。
●我市成功舉辦中國臨汾國際名校賽艇挑戰賽。2014年7月27日,2014中國臨汾國際名校賽艇挑戰賽在我市汾河生態公園成功舉辦,來自8個國家、12支國際名校賽艇隊伍參賽。如此大規模的國際賽艇比賽,在全省尚屬首次,也是我市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賽事。
●全市第三屆道德楷模評選揭曉。2014年12月18日晚,我市舉行“德潤平陽”第三屆“十大道德楷模”頒獎典禮,市領導為郭小平等10名“十大道德楷模”、張永萍等20名“十大道德楷模提名獎”獲得者頒獎。
●大西高鐵通車運行,臨汾西站成為市區新地標。大西高鐵途經我市142公里,涉及霍州、洪洞、堯都、襄汾、侯馬5個縣(市、區)。2014年7月1日,大西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它的開通運營為全市人民出行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市人民醫院新院區正式投入運營。2014年10月29日,備受全市人民關注的市人民醫院新院區正式投入運營。新院區占地371畝,就醫床位1500張,總投資約10.5億元。其作為市委、市政府打造的重要民生工程,對于加快我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臨汾紅絲帶學校圓了“高中夢”。臨汾紅絲帶學校是全國唯一一所艾滋病患者學校。
2014年,經過市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市第三中學在紅絲帶學校開設紅絲帶班。學校16名學生順利通過中考,圓了他們“高中夢”。
十大新聞人物
馬健:百姓的子弟官
馬健,襄汾縣鄧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作為一名出身農家的鎮長,馬健時刻把群眾的事情放在第一位,用真心對待群眾,用真情感化群眾,和群眾做朋友。用“講情、講理、講法”三步工作法解決了許多急事難事,用一顆滾燙的責任心,擔當起百姓的疾苦,擔當起發展的責任,苦干實干,不敢懈怠。處理群眾上訪、處置突發事件,抓安全生產、項目落地、農業調產、利用現代網絡辦公、重建革命烈士陵園……樁樁件件都體現著他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對人民群眾的熱愛,體現了一個鄉鎮領導干部的宗旨觀念、公仆情懷、職業操守。在我市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進入學習教育階段后,市委書記羅清宇向市四套班子領導推薦馬健同志所寫的《鎮長二年》,并作出批示,要求將馬健作為先進典型予以宣傳。活動期間,全市各地掀起了向馬健同志學習的熱潮。2014年,馬健被評為“山西省特級勞動模范”、“山西最美鄉鎮干部”。(詳見2014年3月27日-5月13日馬健系列報道)
王長秀:礦區安全的守護神
王長秀,山東省章丘市人,臨汾煤銷四通煤業有限公司安全員,201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在四通煤業十幾年來,從安監科的一名安檢員、坑口副主任、安全小分隊隊長兼安全信息站站長,最后成為專職負責煤礦安全的安全員。由于每個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他連續多年的春節都在井下度過。以至于雙親離世時都沒能在身邊盡孝,成了他多年難以平復的愧疚和遺憾。執著奉獻換來的是“安全衛士”、“模范標兵”、“勞動模范”、“崗位標兵”等一系列光環和榮譽。詳見2014年5月13日A1版)
蔡全紅、王青凡、武來貴、李紅英:臨汾人的驕傲和榜樣
2014年11月份,我市4人同時榮登“中國好人榜”。他們分別是:蔡全紅,汾西縣僧念鎮僧念村人,寒冬臘月跳入冰窟勇救落水少年。王青凡,吉縣市容環衛監察大隊清潔工。在街道進行保潔時撿到10萬元現金,主動報案尋找失主,其拾金不昧的事跡為“社會道德文明大考”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武來貴,隰縣青龍山國營林場的老護林員。40年如一日,守護著綿延數萬公頃、荒無人煙的林區。60歲時他退而不休重回山林,說那片林場是他所有的牽掛。李紅英,建行臨汾分行個人金融部六級客戶經理。26年如一日照顧著臥病在床的丈夫。常年奔波于醫院、單位之間,卻創造了“五個沒有”的奇跡:沒有過遲到、沒有過早退、沒有過差錯、沒有過投訴、沒有向組織伸過手。塑造了一名新時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新女性的光輝形象。(詳見2014年12月10日晚報版2版)
高月娥:用愛經營“小家”與“大家”
高月娥,翼城縣企業家。多年來,高月娥用心經營企業,用愛呵護家庭,孝順老人,關愛子女。做好企業,不忘回報社會,奉獻愛心。近年來累計捐助公益事業1000余萬元,捐資兒童上學百余人,是該縣“五好文明家庭”的典范。2014年,全國婦聯尋找“最美家庭”活動揭曉暨第九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表彰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高月娥家庭榮獲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稱號,她作為山西省選派的2名代表之一參加會議并上臺領獎。(詳見2014年5月26日A1版)
孫濤:隱居深山的“裸村官”
29歲的年輕大學生“村官”孫濤,拒絕家鄉好工作、好對象的誘惑,3年如一日獨守在古縣深山種花菇。3年的堅守、摸索,孫濤從一個警校畢業生漸漸成長為花菇專業戶,合作社兩年盈利十幾萬。2014年夏,孫濤又擴大了合作社規模,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他的夢想是把花菇產業發展為村、鎮乃至古縣的富農產業。孫濤被當地農民形象地稱為“裸官”:家在千里之外的河南鄭州,孤身漂泊古縣;他把家里給的買房錢搞了花菇種植,一度血本無歸,負債累累;夫妻分居,形同牛郎織女。(詳見2014年9月13日A4版)
郭詠:公益美名揚京城
郭詠,汾西縣人。他在2008年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大學后,發起并成立了“北京市公益聯盟”,擔任聯盟主席。在上大學的四年時間里,每年拿出假期打工和獎學金中80%的收入投入公益,被媒體稱為中國“90后公益領袖”,中國“零捐款”公益第一人。如今已在北京就職的他依舊熱衷于公益事業。他先后被評為“2012北京榜樣”、“2013最佳公益精神獎”。其事跡曾被拍成公益短片《慈愛》在中央電視臺公開放映。近日又獲得由北京市委宣傳部、首都文明辦、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共同主辦的“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的榮譽。(詳見2014年12月3日晚報版2版)
呂艷芳:17年堅守山區教育
呂艷芳,蒲縣克城鎮張公莊小學教師。17年來,她扎根大山深處的農村小學,擔任每屆畢業班的班主任、語文教師兼學校保管、會計、圖書及儀器管理員。在張公莊村教學17年,她所帶班級的語文成績始終在全鎮名列第一,數次在全縣拔頭籌。她多次被評為市、縣級模范,被選為婦女代表參加了省第十屆婦代會,2013年被評為首屆“蒲子好人”。蒲縣電視臺以她為原型拍 攝了一部電視劇《堅守》。《光明日報》等多家媒體刊登了她的事跡。(詳見2014年11月13日B1版)
劉然:徒步3000里探尋文化之旅
劉然,職業漫畫家,市漫畫學會會長,山西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從小生長在黃河壺口瀑布東岸的吉縣,沿河行走追溯歷史、感受過往。2014年8月20日,50歲的劉然不忘初心,背起行囊,徒步黃河,開始了他的漫畫之旅、探尋之旅、文化之旅。經過109天的跋涉,他從老牛灣走到小浪底,徒步3000里,涉足黃河東岸沿線忻州、呂梁、臨汾、運城4市19縣,游覽考察了黃河沿岸大小景點村落100多處,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壯舉。(詳見2014年12月29日晚報版5版)
苑秀華夫婦:愛傾智障養子30年
苑秀華,堯都區重工局一名退休干部。1984年,她和丈夫在黑龍江收養了一名男嬰取名海締。當孩子被確診為先天性弱智時,他們簽下《夫妻協議》,互相承諾永不放棄孩子。寒來暑往30年,如今苑秀華夫婦已年近六旬,30歲的海締卻只有幾歲兒童的智力。苑秀華說:“孩子依戀我們,我們也愛孩子,他是我們給自己良心的一個交代。”她應聘為山西電視臺“小郭跑腿”和事佬,用她的愛心,化解家庭矛盾,彌合情感裂痕,為和諧社會奉獻余暉。(詳見2014年3月12日B1版)
賀星龍:鄉村行醫14年載
賀星龍,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多年來,無論是在白天還是黑夜,也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只要有患者的求助,他一定第一時間趕到,從來沒有耽誤過或遺漏過一起患者的求救。行醫的14年,賀星龍累計行程40多萬里,騎壞了6輛摩托車,踏足樂堂村周邊的21個自然村的溝溝坎坎。一些村民由于經濟收入有限,經常有看不起病的情況,賀星龍先后為他們墊醫藥費4萬余元。(詳見2014年8月16日A4版)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