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興隆小區的李先生反映,前幾天,全家人正在吃飯時,有人敲門,打開門后見一位老太太跪在家門口,手里拿著零錢。明白其來意的李先生正想請老人進家吃飯,但老人表示需要錢,他只好給了五元錢,這位乞討者轉身又去敲鄰居家的門。據李先生觀察,這位老人行動自如,身體還算硬朗。而據記者調查了解,李先生這樣的“遭遇”絕非孤例。
【現象】乞討者轉移“戰場”
一位老太太進入秦蜀路太茅小區,在車棚處見人就下跪,表情很是可憐,有的住戶被這種行為嚇到迅速逃掉,有的住戶同情心泛濫掏了腰包。“這么冷的天,看著就可憐,做好事心里踏實。”住戶張女士說。
聞訊趕來的門房師傅急忙勸說老太太離開,她不但沒有聽從,而且用很強硬的態度表示堅決不離開。最后,在大家的勸說下,老太太才沒有進入住宅區,而是在小區門口站了幾分鐘便轉身離開了。
該小區門房師傅說,進入冬季,乞討者曾多次光臨該小區。“臨近年關了,小區安全不能忽視,我們小區沒有物業也沒有保安,所以作為門房就要負起這些職責,在陌生人入內時會進行詢問,對搞宣傳、乞討等行為會進行勸說并阻止。這些乞討者大多是行動自如、身體硬朗的老年人。如果遇到真正需要幫助的,我也會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對方。”日常生活中,一般的乞討者多是迫于生計,而有些乞討者卻捏造悲慘身世、假扮殘疾人博取同情,讓很多想獻愛心的人“望而卻步”。家住平陽南街某小區的張女士說,有一次,她剛下樓就有位老人攔在面前,見她沒有掏錢的意思便跪在地上,因為著急上班不得不迅速掙脫離開。她表示,這些乞討流浪人員的身份無法證實,擔心被欺騙,也擔心居住安全。“鄰居們都說這些人是騙取大家同情心的,所以我不敢輕易給錢,現在都跑到小區了,遇到這類情況我們該怎么辦?管理部門對乞討者有救助措施嗎?”張女士滿臉疑惑地說。
【部門】“奉獻愛心”勿盲目
記者帶著疑問來到市民政局辦公室,其工作人員說,目前我市有17個救助機構,每年都會不定期開展專項救助行動,及時救助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以及因務工不著、尋親不遇、被偷被騙等原因陷入困境、居無定所、流落街頭的人。開展救助行動時,都會對車站、繁華地段、橋梁橋洞等地方集中排查。在排查救助過程中,會和志愿者一起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勸說、引導,對愿意接受救助的對象,工作人員會及時把他們護送到安置點,不同意救助的對象給予實物救助,并勸其注意保暖等注意事項。對患病的人、精神病人、殘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體,及時引導、護送到定點醫院或救助機構接受治療、救助,痊愈后根據其意愿護送返鄉。“我們開展的救助活動不僅僅是在冬季,一年四季都有針對乞討流浪人員的救助活動,這是根據節氣變化等情況進行的。”工作人員說,在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的情況下,不會再出現乞討人員增加的現象。
那么,遇到上門乞討該如何處理?工作人員說,真正需要幫助的乞討者會尋找救助機構或者主動要求救助,市民們遇到上門乞討的,要提高警惕,不要被職業乞討人所欺騙,遇到類似情況或者發現乞討流浪人應立即撥打110報警,甄別其身份,看是否為救助對象。“我們在救助過程中也遇到過職業乞討人員,他們不愿進救助站,只是把乞討當作發家致富的門路,市民還是不要盲目救助,應該先報警,把溫暖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記者 梁娟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