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升溫的“互聯網+”時代,似乎任何“線下”事物都可以搬到“線上”,它不斷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以一種新的形式呈現。清明祭掃也不例外。
4月5日,清明節當天,王礫予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個題為“清明寄相思”的頁面鏈接,并配上一行字:“不能回去為您上炷香,身處異鄉的我只能在這里祈禱,愿您在那個世界一切安好。兒敬上。”王礫予是陜西安康人,由于工作關系沒能回老家,于是選擇通過網絡來祭奠過世的母親。除了像王礫予這樣在微信轉發鏈接來緬懷親人之外,網絡祭掃的方式還有很多,我市部分微信公眾號推出了“清明節:為逝者創建網上家園”的活動。點擊活動頁面,便可進入“清明網微祭奠”來創建逝者紀念館。
在網上創建紀念館也很簡單,只需進入網站填寫紀念館名稱、編輯逝者基本信息并上傳遺像,一個紀念館即建成。紀念館創建好后,可以選擇為逝去故人上香、獻花、擺貢、留言等,還能轉發到微信朋友圈,讓其他人為逝者獻花、點蠟燭、寫寄語。
事實上,網絡不僅為無法回鄉的人們祭奠親人提供了便利,也激勵著更多的人緬懷先烈。當天,《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文:“他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祖國做出了不朽貢獻;他們,用青春和熱血捍衛了祖國的尊嚴。不管你身在何處,請為100多年來,所有為民族獨立和自由英勇捐軀的先烈發條微博。無論時代、身份、黨派,每一種犧牲都值得銘記。先烈不朽,吾輩自強!”在這條博文的評論里,網友們紛紛點燃了蠟燭,并送上鮮花。還有部分網友發出感慨:“每一個英烈的名字都是一曲感天動地,撼人心魄的時代壯歌,向他們致敬!”“逝者安息,生者更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致敬民族英烈!致敬無名英雄!”……不過,對于這種通過網絡祭掃來追憶逝者的方式,也有人持質疑態度。今年46歲的安建設認為,“在清明節這天,通過網絡來緬懷烈士自然值得提倡,但通過這種方式來祭奠自己的已故親人,總感覺不夠嚴肅。”在他看來,只有前往已故親人的墓前,送捧花、添把土、上炷香、鞠個躬才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祭奠。
相較安建設,王礫予有著自己的看法:“心誠,在哪里都能祭奠。像我們這種回不去的異鄉人,通過網絡來祭奠故人既操作方便又能表達哀思,我不認為有什么不妥。掃墓不過是一種形式,最重要的是內心那份感情。”頓了頓,他接著說,“還有一點,這種祭奠方式很環保!”記者 卞志強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