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5年間,全市共爭取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4127萬元,補貼購置各種農機具88669臺(件),受益農戶達58833戶,直接拉動農民投入購置農機具和發展農機化的資金達10億元。
——5年間,全市共檢驗機車32792臺次,新注冊登記拖拉機、聯合收割機12710臺,新訓新考駕駛員5797人,農機掛牌率、新訓率、檢驗率穩步提高。
——5年間,全市培育和發展農機戶累計達到15.6萬戶,其中培育和發展固定資產在50萬元以上的農機大戶共122戶。
……
振奮人心的數字背后,是農機事業為實現全市經濟發展奠定的堅實基礎。“十二五”以來,我市按照“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推動全市農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惠農措施 助力現代農業發展
隨著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傳統的“鐵犁牛耕”耕作方式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臺現代新型農業機具。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為現代農業提供了堅強的物質技術支撐。
“十二五”期間,全市按照農機化發展進程和農業生產實際需要,重點推廣和發展馬力大、效能強、功能優、復式作業的農業機械,擴大和提高耕、種、收、管新型大型機械的配套比和使用效率,強化對發展丘陵山區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的工作和指導,重點抓普及、抓提升,在主要農作物重點環節和關鍵技術上加快發展步伐。同時,大力發展與提升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和技術,向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機械裝備與技術領域延伸,農產品加工機械裝備與技術進一步得到推廣和應用。
為進一步促進農機化裝備水平的提高和結構的優化,“十二五”期間,全市不斷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力度,促進農機裝備數量增加、結構優化。我市從實際出發,把機具購置補貼重點放在小麥、玉米、薯類播種與收獲,設施農業、牧草養殖、果園和丘陵山區小型耕作,以及農產品加工和抗旱等機械(具)上;在補貼對象上,向農機服務組織、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貧困山區傾斜,通過政策調節,引導農民和社會化服務組織購買先進適用的農機具,促進了農機裝備結構的優化升級。
農機推廣 激發科技興農活力
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應用靠推廣。“十二五”期間,我市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支撐促動作用,加大科技興農力度,積極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富裕。全市圍繞優質、高效、安全、節能等目標,加快普及主要農作物關鍵生產環節的農機化技術,大力推廣和實施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節水灌溉、深松整地、精量播種、化肥深施、地膜覆蓋、高效植保以及農作物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等農機化技術。這5年,全市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291.2萬畝,新增面積97.31萬畝,機械化秸稈還田面積達到470萬畝,機械化秸稈綜合利用54.34萬噸……
為進一步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形式,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機械化家庭農場等農機服務組織,推動農機化由分散經營向產業集群轉移,全市重點培育和發展了一批“機具配套、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管理規范、服務到位”的示范農機大戶和示范農機合作社。同時,不斷提升農機維修和營銷水平,加強農機維修服務網點(中心站)建設,增強農機維修質量和效能,建成區域性農機維修中心2個。在農機化生產方面,大力推行訂單作業,深入開展跨區作業,作業領域由小麥向玉米、薯類、中藥材、小雜糧等多領域延伸,作業范圍由機收向機耕、機播等環節拓展,使農機化發展向新農村建設公共服務領域滲透,農機化服務領域和效能得到新的擴展與提升。
規范管理 推進“平安農機”創建
“十二五”期間,為扎實推進“平安農機”創建工作的發展,全市農機部門落實農機化法律法規,加強農機監督與管理,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5年來,全市緊緊圍繞農機安全生產,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和重要節點,組織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活動。
全市不斷建立與完善農機安全生產管理長效機制,認真落實農機戶和服務組織的主體責任及農機部門的監管責任,進一步嚴明“誰主管、誰負責,有職就有責、有責必負責”的責任過錯追究機制;加強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和預案建設,堅持把“抓檢審、抓整頓、抓宣傳、抓教育、抓培訓、抓防范”貫穿于農機安全工作全過程,努力提高人員素質和工作水平,深入開展農機質量跟蹤調查工作,尤其是有重點地對補貼機具的質量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管;我市農機部門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開展了對農機經銷市場的整頓與檢查,嚴厲查處假冒偽劣農機產品。通過深入鄉、村開展“3·15”等宣傳活動,廣泛普及有關法律法規常識,大力營造農機產品質量監管的良好氛圍,從多方面抓服務、抓指導,認真落實有關扶持政策和發展政策,準確把握和及時上報農機化生產作業動態,在管理中講服務,在服務中強管理,保障和促進了農機化生產作業的深入開展。記者 段小婷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