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前幾天,記者乘坐7路公交車回家時,聽到鄰座一對母子感慨,“離開這么多年,可是有機會回來看看了。解放路這兩排大樹可是越長越旺,周邊的樓也是越蓋越高了。”一番詢問后才知道,這對母子離開臨汾已經30多年了,這次回來是去醫院看望一位生病的親人。
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年,臨汾早已成為記憶中的故鄉,但這絲毫不影響這對母子對故鄉的牽掛和關心。“聽說要修路了,修的還是鼓樓南北街,這是大工程,難度肯定挺大的。”已是古稀之年的李大媽告訴記者,兒子本來打算2月26日探訪完親戚后就買27日的票返回北京,但聽說28日就要開始修路了,他不想錯過見證故鄉改變的機會,就推遲了去北京的時間。
談話間,公交車已經從解放路開到了鼓樓西街,李大媽的兒子望著窗外告訴母親,“這不是之前的臨師附小嗎?現在叫第一小學了。”隨后便轉過頭指向窗外,“我姥姥家之前就住臨師附小對面的胡同啊,小時候您經常帶我來呢,你看現在那個胡同都沒有了。”兒子的話勾起了李大媽的回憶,“我記得這之前是動物園,現在變成一個公園了。這一路過來,感覺臨汾的變化真是大啊!”李大媽的兒子感慨道:“在北京這么多年,享受著大城市的繁華,心里卻記掛著臨汾這座生養我的小城市。大城市再好,也抵不過故鄉的生養之情。”他告訴記者,這么多年,自己一直盼著臨汾能快點發展,公園再多點、路再寬點、樓再高點,雖然自己很少回來,但心底還是希望故鄉能越來越好。
“回來之前就聽說要修路,心里很激動,路修好后,臨汾的城市形象肯定會上升好幾個檔次,而且可以很大程度地緩解交通壓力。”李大媽的兒子對修路這件事的關心程度不亞于每個生活在臨汾的市民。
鼓樓南北街作為我市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多年來迎來送往,承載了太多車輛和行人。如今,一個個藍色隔離板將車輛和行人擋在外面,卻擋不住大家對它關切和期盼的目光。那些在外的游子也憧憬著,故鄉這條大路將換上“新衣”,成為惠及家鄉父老鄉親的“民心路”。
記者 荀丹薇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