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語: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又至,思親是人類永恒不變的主題,尤其對異鄉人來說,想念那兒時記憶中的家鄉美味,想念那以前走過的路口、玩耍過的街道,充滿韻味的老屋;回憶中,全是懷舊的甜蜜。也許,只是因為一桌美滿的團圓飯;也許,只是一件傳承至今的老物件;也許,只是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回憶,亦是多年不見的思念,亦是中秋月夜最甜美的思親。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本報記者奔赴機關單位、社區基層,聆聽外鄉人們對中秋節的回憶,聽他們講述一個個感人的思親故事。
策劃人 楊全
汾西老人荀惠珍:那年中秋月正圓
臨汾新聞網訊 年年有中秋,中秋月會圓,而在外地工作的游子卻不一定能回鄉團圓。于是,打通電話聯絡感情,視頻聊天化解思念,可記憶中故鄉的味道只能藏于心里,每每憶起,便如剛出爐的紅薯,分外香甜。
和面團“蓋章子” 自制月餅搶一空
談起那些年的中秋印象,來自汾西縣的耄耋老人荀惠珍搖了搖頭,日子苦啊!”這是那個年代留給她的印象;但片刻,她又眉開眼笑,月餅也曾帶給她甜蜜的回憶,溫暖了她走過的苦澀日子。
“對月餅有印象是從1961年開始的。”荀惠珍說,還記得在1961年至1967年之間,中秋節的月餅都是我自己烤的。那時候,月餅哪有這么多餡兒呢,大部分都是玉米面和白面摻著和成面團,包點紅糖,條件好點的會包點核桃仁、紅棗,做成跟現在的月餅模樣差不多的扁圓形。有時為了好看,還會在月餅上拿模子‘蓋個章’,就像現在月餅表面那些花紋一樣。”荀惠珍一邊回憶,一邊用手比劃著月餅的大小,還說中秋節的月餅一定要等到晚上的團圓飯后才能現烤,等到月亮升起來,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餅賞月。“他們吃得可歡呢,還搶呢!”荀惠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記者問荀惠珍:現在您還給孩子們烤月餅嗎?”荀惠珍笑著說: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現買的各式月餅都吃不完呢,誰還拿鏊子烤呢?現在有烤箱、電餅鐺,鏊子基本淘汰了。”
打糍粑同合力 中秋“味道”分外濃
“小時候,每到中秋節,我總會聽大人們說‘八月半’,一直搞不懂其中的意思。后來上學才明白,‘八月半’就是‘中秋節’。”在我市做服裝生意的喬林萍,今年46歲,是個地地道道的四川人。
談到故鄉的中秋習俗,喬林萍說,在這月餅當道的節日里,心里最想念的是家鄉與月餅齊名的喜慶食品——糍粑。
“每到中秋節,母親總要將提前泡好的新鮮糯米在鍋里蒸好,父親則忙著將準備好的石頭大缽洗干凈,還有一根長長的兩頭粗中間細的木棒。”喬林萍說,母親把糯米蒸好倒進石缽里,然后父親就趁熱一棒一棒地打,直到把糯米搗爛黏在一起。
這樣不僅味道好,光吃法就有好幾種:一吃,在打黏后,母親會趁熱給我捏一團放碗里,再撒上她自制的芝麻面,香極了;二吃,通常母親會把吃不完的糯米團捏成一個個大餅,然后在太陽下曬干,存起來慢慢吃;三吃,還可以油炸或蒸熟了拌芝麻面吃。無論怎么做,都會有它獨特的味道。
“如今母親年事已高,很多年都不做糍粑了,雖然能買到現成的糍粑,可記憶中的那種味道卻怎么也找不回來了。”喬女士感慨地說。
記者 亢亞莉
青年作家孫忠曉:家鄉自有詩意在
臨汾新聞網訊 1984年,孫忠曉出生在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他與臨汾的結緣源于就讀山西師范大學。2005年,他考入山西師范大學后,愛詩、寫詩,在全國各類報刊、雜志上發表詩作;大學畢業后留在了臨汾,把臨汾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但是,對于那個給予他生命,給了他詩歌啟蒙的家鄉和親人,思念總是無法隔斷,尤其是每逢中秋節月圓的時候。
“家鄉有草地,有牛羊,有莊稼,一條清澈的河流繞村而過流向遠處。河有一個詩意的名字,叫潮水河,河邊的蘆葦蕩里有我最美的記憶。”孫忠曉介紹,故鄉有一片詩的存在。小麥黃了,玉米熟了,蘆葦搖曳著河水漲落;綠草地上,黃沙灘畔,河中魚蝦在戲水。”提起家鄉,孫忠曉有許多沉醉和思念,高大挺拔的白楊樹,寄托思鄉的古槐。父親在自家地里種紅薯、種西瓜,母親也跟著在田間勞作;思念自家院里種的蔬菜,思念那些年,他看著菠菜生長,等待黃瓜拉蔓,盼望花生開花……父母是孫忠曉家鄉中最思念的人。“我父親是一名文藝工作者,會拉二胡,會吹笛子,也會彈鋼琴,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我喜歡父親彈唱的《沂蒙山小調》《繡荷包》等經典民歌曲目。”孫忠曉介紹,父親當過鎮上的文化站站長。在文化站里,他接觸到大量書籍,讀完了四大名著,翻閱了《人民文學》《小說月報》《山東文學》等大量文學刊物,并愛上了文學。
“臨汾是一片開放、包容的熱土,也是詩歌的發源地,我在這里求學,在這里工作,在這里結婚,在這里安家,我的詩歌夢也在這里成長。”孫忠曉說,每到中秋節,也是我思鄉情更切的時候。這一天,我會把思念寫成詩歌,把詩歌讀給父母聽,這也是父母最開心的時刻。”
記者 張春茂
沈陽籍廚師薛優:娘在哪家就在哪
臨汾新聞網訊 中秋佳節即將來臨,對于那些無法回家與親人團聚的外鄉人來說,想辦法給親人送去一份心意成為他們必做的事情。9月25日下午,在市郵政業務大廳內,今年36歲的沈陽籍廚師薛優將一個精心準備的月餅套裝,通過郵政快遞寄回老家。
“老板不讓走,國慶、中秋期間客人特別多,一天假都不放,加班費倒是不少。”薛優目前在市區一家大型酒店擔任主廚,他18歲時就跟著老板干,所以對老板“買斷”他的假期也無法拒絕。
薛優雖然是東北人,但學得一手地道的淮揚菜,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在老家開一家自己的餐館,然后每天做好飯、好菜孝敬父母。“說來慚愧,我雖然是個廚師,但是只要一回到家,老母親就不讓我下廚,總念叨說我一年四季給別人做飯,回到家了就應當吃現成的。”薛優說,其實,他早就想給家人做一桌淮揚菜,讓家人嘗嘗自己的手藝。
去年過年的時候,他張羅著給父母做淮揚菜,可母親就是不答應,最后娘倆達成協議,等中秋節回家團圓時,再由他掌勺。可眼下答應了老板“加班”,回家無望,這頓飯也沒法做了。
“小時候,我最愛吃母親蒸的紅腸,現在人在外地,就更思念家鄉的味道。”薛優走遍了大江南北,吃遍了各地美食,但最好吃的,還是母親親手蒸的紅腸。那時候家里貧窮,每年也只有過年和中秋時可以飽餐一頓。他依然記得每次吃紅腸時,母親會蒸上五根,分別給他們兄弟四人和父親吃,自己卻舍不得吃。后來,他問母親為什么不多蒸一根?母親說,鍋小,裝不下。”“哪里是因為鍋小,母親其實就只買了五根,她自己舍不得吃!”說到這里,薛優已是淚眼模糊。
長大之后,薛優出來打工,學廚藝,幾經輾轉來到臨汾。“我現在的收入不少,老板勸我在這里買套房子,把老婆和孩子接過來,可我拒絕了。”薛優說,對于家的概念,他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娘在哪兒,家就在哪兒。
又逢中秋節,薛優為母親購置了臨汾特產的空心月餅寄回家。今年中秋節他回不去,但心意卻不能少,這也是他作為一個外鄉游子唯一能做的事。“其實,我現在很矛盾,在臨汾這邊,老板對我非常好,發展空間非常大;可是我還是放不下老娘,放不下老家。今年中秋節,因為工作沒法回家,唯一的期盼,就是母親能喜歡吃我郵寄回去的空心月餅。等過年回家時,我一定要把淮揚菜補上。”
記者 楊全
江蘇木工周海平:最是月餅寄相思
臨汾新聞網訊 背井離鄉近三十年,臨汾就是周海平的第二故鄉。又近中秋月圓時,更激發了他的思鄉之情,他拿出一盒月餅說:中秋節,唯有老父親從家鄉寄來的月餅才能一解鄉愁。”來自江蘇南通的周海平年近花甲,他25歲就跟著老鄉來臨汾從事裝修行業。初到陌生的城市,他靠老鄉的扶持,從最初的打工者到擁有自己的團隊,30年來兢兢業業,憑借精湛的手藝在這座城市有了一席之地。在這一番成就的背后,累積了對家鄉的思念,對親情的眷戀。打拼這么多年,周海平沒在臨汾購置一套房產,因為他的心一直朝著家鄉的方向,從未改變。
作為南方人,周海平吃不慣北方的月餅,所以來臨汾頭幾年的中秋節一直都沒吃過一次月餅。那幾年的中秋節,周海平除了想念親人,還特別想念家鄉的月餅。
有一年快到中秋節,周海平照例給家人打電話報平安,隨口說出“想吃家鄉的月餅”,之后并沒放在心上。可過了不久,他收到一個包裹,打開后發現竟然是老父親給他寄來的月餅,還是他最喜歡的口味。他生平第一次覺得月餅是如此的美味,流著淚仔細地品味著父親寄來的濃濃親情。從此,周海平每年中秋節都會收到父親寄來的月餅。如今,八十多歲的老父親有點健忘,經常忘東忘西,可寄月餅的事卻從沒忘記過。周海平囑咐父親不用再寄月餅,現在互聯網很發達,網上什么東西都能買到,但是父親依然一如既往。周海平拿出來的這盒月餅就是父親剛剛寄來的。
周海平說,這么多年的打拼也該結束了。現在兒子已成家立業,孫子也會喊爺爺了,老父親的身體雖好但需要人照顧,妻子跟著自己在臨汾辛苦了這么多年,應該回家鄉享受天倫之樂。再過兩年,他把生意交接好就準備回江蘇老家,那樣,每年的中秋節都能和老父親及家人吃頓團圓飯,在皎潔的月光下一起品嘗屬于家鄉味道的月餅。
記者 張甜甜
山東人彭浩杰:盆里月亮在腦海
臨汾新聞網訊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首詩道出了千千萬萬個游子的心聲。在臨汾做生意的彭浩杰已經有15個年頭沒有在老家過中秋節了,每到節假日,遠在千里之外的奶奶就念叨著想孫子。“奶奶今年已經80歲了,所以,我隔一段時間就會給奶奶打電話,問候一聲。”彭浩杰說,回想這些年,有高興的事情想和家人分享,也有難過的事想和奶奶嘮叨嘮叨,但因為工作忙走不開,只有等過年時一家人再團圓。
彭浩杰老家在山東煙臺萊州市。“我從小生活的萊州市柞(zuo)村鎮,是中國有名的石都。
父親很早就做石材生意,我們家在當時是村里少有的萬元戶。”小時候,每到中秋節,彭浩杰就盼著父親回來,因為父親會給姐弟倆帶一些玩具和小食品。
每到中秋夜,彭浩杰和姐姐吃完飯后,就端著一大盆水,到門前的石橋上看月亮。“那時候,感覺月亮又大又亮。老人說,每到八月十五的時候,在水里看月亮,就能看到月亮里面有‘猴子搗臼’的情景。所以,我和姐姐一晚上就趴在臉盆邊看月亮的倒影,可是怎么也看不到猴子。”彭浩杰笑著說,小時候,老人說什么都相信,總希望看到那只猴子。
2002年,彭浩杰來到臨汾做生意,一轉眼15年過去了,又到中秋佳節了。兒時的中秋記憶,時不時就會浮現在腦海,現在雖然不相信在臉盆里能看到月亮上的猴子,但是每到中秋,他也會給孩子們說,你們去端盆水,月亮就會跑到盆子里,還要仔細看看,月亮上會有一只猴子在搗臼。
現在的孩子只會說:爸爸在騙人,月亮上哪有什么猴子?因為任何動物在月亮上都無法生存。”每每聽到這樣的回答,身為80后的彭浩杰只會抿嘴一笑,似乎那個相信月亮里有猴子的童年又回來了。
記者 郝海軍
湖南人曾小強:那份思念是激勵
臨汾新聞網訊 又近中秋,夜深人靜時,在秋涼中臨窗而立,藏在記憶深處的少時中秋情景又歷歷在目。還記得那是13年前中秋節的晚上,曾小強與父母、妹妹圍坐桌前,那是幾道簡單的飯菜,但濃濃的團圓味兒縈繞著湖南的農家小院。
曾小強今年29歲,在我市的一家企業上班。
回想那年的中秋節,他便想起父親為他烹制的蛋黃月餅。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吃的月餅遠沒有現在的月餅花樣多,無論是餡料還是包裝。可父親親自做的蛋黃月餅,味道好極了。”曾小強如是說。
說著說著,曾小強的眼睛濕潤了。他記得上初三那年的中秋節是家中最拮據的時候,父親所在工廠已經一年沒有發工資了,母親又沒有工作。中秋節時,母親依舊去菜市場買回了小塊肉和便宜的蔬菜。父親仍然做了幾塊蛋黃月餅。吃飯時,他看著月餅舍不得吃,父親說:孩子別有顧慮,爸爸明天就發工資了,放心吃,以后還會有更多的月餅。”聽了父親的話,曾小強才吃了月餅。
5年前,父親因病去世,曾小強把母親接到臨汾生活,母親才告訴他,那年過了中秋,父親就下崗了。為了讓他和妹妹沒有心理壓力,為了生計,從沒干過苦活的父親,在建筑工地埋頭苦干了一年,隔年他被建筑工地老總提拔為中層管理者。原來父親下崗那一年,他和妹妹保持原狀的生活質量都是靠父親搬一塊塊磚換來的。
如今,隨著互聯網物流的快速發展,即使身在臨汾,曾小強也可以吃到家鄉的美食。雖然父親烹制的蛋黃月餅再也吃不到了,但父親的教誨他銘記于心。
記者 祁欣
運城人周強:媽媽味道難忘懷
臨汾新聞網訊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在親人的相互惦念、彼此牽掛中如約而至。對于35歲的周強來說,每到這個特殊的日子,總有一種濃濃的思鄉情,催促著自己歸鄉的腳步快些、再快些。
“我老家在運城市新絳縣的一個小村莊。雖然來臨汾打拼12年了,但每到中秋節,掛念家中的老母親,嘗一口媽媽制作的月餅,是我最暖心的事兒。”提起中秋節,周強的話語滿是牽掛。
“記得小時候,除了春節之外,孩子們最喜歡過的就屬中秋節了。那會兒,沒有品種繁多的月餅,只有媽媽自己調制的五仁、青紅絲餡兒,然后用特制的月餅模具一個個烤制出來,飽含了媽媽的愛,飽含著家的味道。”回憶起兒時的片段,原先還是笑容綻放的周強,言語有些哽咽。
那年中秋佳節,周強下午放學回家,肚子“咕嚕嚕”叫個不停。
看著廚房里正在搟著餃子皮的媽媽,他上前便發牢騷,吵著要吃月餅。周強清晰地記得,面對自己的無理取鬧,媽媽沒有生氣,而是步履輕盈地走進屋子,端出了一盤新鮮出爐的月餅。
當時看到母親端出月餅的那一刻,周強忽然發現母親刻意將右手藏在身后。他一再追問,媽媽才道出了實情。原來,在烤制月餅時,媽媽的手被火燒了一下,右手手背脫了一層皮。此時的周強,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自責與歉疚,一個大步上前,抱住了母親,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周強離開家鄉來到臨汾創業已十余載。盡管每天都有談不完的業務、見不完的客戶、簽不完的訂單,但無論自己身在何處,不管有何等大事纏身,每到中秋這個特殊的日子,周強一定要回到家鄉,回到媽媽身邊,親手為媽媽烹制一頓熱氣騰騰的團圓飯。
記者 成華
作家李繼紅:那年花開當“君子”
臨汾新聞網訊 山西省作協會員李繼紅是被抱養的孩子,有著比一般孩子復雜的童年,有養父母,有繼母,這些人在李繼紅的人生中來來去去,在她心里占據最重要位置的是視她如命的爺爺奶奶。
在李繼紅的記憶中,有兩種植物與爺爺有關。一種是君子蘭,一種是泡桐樹。
童年時,爺爺弄來兩株泡桐樹苗種在院里,長得奇快,沒兩年工夫就高過了房頂,枝葉像一把大傘遮了半邊院子。淡紫色的泡桐花高高地開在房頂上,滿院子飄著花香。
君子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靡一時,那時李繼紅正值青春年少,正是崇拜君子的時候,所以君子蘭一下子吸引了她。
于是,在路邊偶然遇到有人賣君子蘭苗,李繼紅就挑了一株。
那株小小的君子蘭,全家人都很喜歡,在爺爺奶奶的眾多花草叢中,小君子蘭“玉樹臨風”,顯現出無比的氣度和端莊。
七年過去了,君子蘭從顯眼的地方被放到衛生間暖氣旁,完全不指望其還能開花。到了第八年冬天,有一天,李繼紅無意地瞥了一眼和衛生間一樣暗淡的君子蘭,不由得眼前一亮,君子蘭灰突突的中心有一片嫩黃,定睛細看,果然,君子蘭頂出了花苞!天哪!我家的君子蘭竟要開花了!”“大年初一那天,君子蘭終于開花了!雖然不夠茂盛,但它選的時間好,更重要的是它證明自己會開花了。”那一年的春節因為君子蘭奇異地開花,給全家帶來了意外的驚喜。
那年夏天,爺爺已經坐上了輪椅,那天,夾雜著狂風和冰雹,一聲炸雷過后,那株泡桐被狂風刮斷了半棵,折了的泡桐枝蓋住了房門,我和爺爺若有所思地看著窗處依然刺眼的閃電沒有作聲,后來我清理了折了的泡桐,清掃了院子。”不久,爺爺去世了。李繼紅在泡桐折了的那一年中秋送走了爺爺。君子蘭也隨爺爺而去。
“一個我見過的真正的君子去世了。我偏執地認為,君子蘭開花特別是在八年之后的大年初一奇跡般地開花和爺爺的死是有關的。”李繼紅的爺爺曾是一位老干部,但從不為自己謀私利,李繼紅對他敬如山岳。
從此,君子蘭就成了別人的君子蘭,李繼紅堅決不讓君子蘭進家門。
泡桐花每年還開,不過,院子里再也看不到當年種樹的爺爺。
記者 韓曉芳
湖北裝修工萬洋州:一塊月餅四人分
臨汾新聞網訊 “萬叔,你的快遞。”9月25日,54歲的裝修工萬洋州從快遞員手中接過沉甸甸的包裹,臉上隨即浮起幸福的笑容。不用猜,他知道里面裝著來自家鄉的酥皮月餅,月餅里裹著妻子對他的牽掛和兒女們對他的思念。
“我是湖北天門人,最愛吃的就是老家的酥皮月餅,只要咬一口,酥皮就嘩嘩往下掉,餡料多是酥油拌的,別提多美了。”回到租住的小屋,萬師傅就迫不及待地打開包裝盒,將一塊豆沙餡的酥皮月餅送進嘴里。他笑著說,雖然在臨汾打拼近30年,但一直忘不掉家鄉的味道。
萬師傅慢慢咀嚼著熟悉的味道,不由陷入悠遠的回憶,視線竟漸漸模糊。上世紀七十年代,月餅是平日里難得一見的美食,即使在中秋節的餐桌上也是分量十足的“奢侈品”。由于家境貧寒,月餅更是他家的稀罕物。
有一年,又逢中秋,萬洋州和家人坐在院子里賞月。突然,母親一臉神秘地將系好的手絹解開,讓他們瞧瞧手絹里包著什么。他一眼看到里面包著月餅,立即興奮地大聲呼喊起來。
“我們圍著桌子,眼巴巴地看著母親分月餅。
可是,月餅太酥,切出來的兩塊大、兩塊小。哥哥、姐姐發揚風格,把大塊的讓給了我和妹妹。”萬師傅至今記得那一幕。月餅到手后,大家卻舍不得吃了。在父親的催促下,他們才一小口一小口地吃起來,他們覺得,人間美味也不過如此。
“看到我們開心地吃著月餅,父母卻偷偷地擦眼淚。那一塊月餅,讓我看到父母對我們的愛,以及我們兄弟姐妹之間濃濃的情誼。”萬師傅說,那一晚久久地留在了他的記憶深處,每每想起,心中總會涌動著溫暖。
記者 李靜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