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辦了會員卡、充了錢,本以為能安心享受優惠,沒想到店鋪轉讓、老板“跑路”。近日,家住商務局小區的柴女士向記者訴苦:充值的理發卡沒用完,老板卻“跑路”了,店鋪也“改頭換面”,她想借自己的親身遭遇,提醒喜歡充值消費的朋友們,不要貪小便宜吃了大虧。
柴女士講述,“今年春季在一家理發店消費后,店主介紹辦卡充值可以享受剪發10元和燙染六折的優惠,當時覺得很劃算,便一次性充值了五百元。作為老客戶,自以為經營了三年多的店鋪應該值得信任,誰知‘聰明反被聰明誤’。”柴女士表示,自上次消費至今沒有去過該店消費,誰知短短幾個月店面竟被轉讓。進去打聽才知道以前老板欠著房租和員工工資,攜款“跑路”了。
柴女士無奈地告訴記者:“類似情況已經是第三次遇到,前面兩次充值的是餐飲卡和洗車卡,均是以老板經營不利、店鋪倒閉轉讓最終作廢。想著不會總遇到這種‘倒霉事兒’,便毫不猶豫辦了理發卡,誰知又是這樣。”
美容美發卡、洗車卡、健身卡、就餐卡……如今,辦理預付費式的會員卡成為一種消費時尚。對于商家,不僅留住了客戶,還回籠了資金;對于消費者,不僅享受了優惠,也省去了次次支付的麻煩。但預付卡在讓消費者享受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隱患:部分發卡商家隨意撤并網點、不按約定和承諾提供服務、卡內余額不設兌現、商家回籠資金后最終跑路等等,實在讓消費者“傷不起”。如此一來,預付卡變成了“坑人卡”。那么,面對預付卡消費中存在的諸多“陷阱”,消費者又該如何擦亮眼睛?
針對這種情況,記者咨詢了我市市場監督管理局12315舉報投訴中心工作人員,他表示,每天都能接到因辦理預付卡消費引發的消費爭議,一年多達上千起。原因集中在三種情況:未提前告知消費者或未妥善處理好消費者退卡退費的情況下,擅自關門停業;新經營者接手后拒絕向持原會員卡的消費者提供服務;裝修期間,以“新店開業在即,充多少送多少”,吸引大量消費者辦理預付卡后,“人去樓空”。如果店鋪還在,消費者提供書面證明,執法人員將前去和商家協商解決;對于商家攜款“跑路”,消費者只能及時報警維權。他提醒消費者,辦理預付卡前,一定要選擇正規、經營時間長的商家,多途徑了解相關信息,最好讓經營者開具發票或收據。
山西平陽律師事務所李律師表示,對于理發店老板失聯,持卡消費者可以向所在地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投訴舉報?!吨腥A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如果老板是有計劃、有預謀地攜款失聯,其行為可能涉嫌詐騙,可以選擇向公安機關報案。她提醒廣大消費者,在提前充值金額時,最好能和商家形成書面協議,在出現問題時對于退回款項才能約法三章,有所依據。在遇到不合理消費時,保留證據,與商家協調,協商未果可直接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或通過法律渠道維權。同時,消費者要有起碼的自我防范意識,切勿貪圖小利,被商家的小恩小惠迷惑,更不要為享受更大的優惠超額購卡,否則到期后可能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時下,以互信為基礎的商業模式,最大的隱患就是商家失信。預付式消費亂象頻發,僅靠道德號召、輿論譴責難以遏制。因此,治理預付卡消費領域亂象,除了提醒消費者“謹慎辦卡、合法維權”,還需相關部門加強監管。
記者 閆璟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