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中秋節、國慶節前夕,省委宣傳部組織開展了“坐著火車看山西”主題宣傳活動,省市主流媒體記者深入張大高鐵、大西高鐵等6條鐵路干線,觀表里山河、游紅色景點、講脫貧故事、看轉型發展,全景式展示我省發展成就及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兩節”前,本報記者就大西高鐵對我市文旅融合發展所帶來的社會效應進行了采訪。
“‘您好,歡迎回家’,這是我們與游客講解的開始。這里是根祖圣地、華人老家,移民后裔回了家,我們就要像對待家人一樣招待好他們。”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因明初規模浩大的18次官方大移民而聞名于世,是億萬大槐樹移民后裔心中“家”的象征、“根”的向往,該園講解員崔微微的一句歡迎詞,溫暖了四海游客的心。
跟隨崔微微的腳步,記者穿過根雕大門,拜謁了那棵承載了天下華人600年鄉愁的大槐樹。
在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民俗村,各主題院落錯落有致,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民居村落。民俗村將農耕、紡織、釀酒、剪紙等傳統工藝、民俗“搬”進小院,讓元宵、棗米、麻托(音)等地方特色小吃在小院內生火搭灶,讓游客全面接觸和體驗活態的大槐樹文化。文化+旅游,拓寬了旅游產業鏈條,凸顯出大槐樹旅游的文化性和體驗性,充實了旅游文化內涵,豐富了旅游業態。
據介紹,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該園成立了大槐樹文化研究中心,開展大槐樹文化專題研究,收集家譜、族譜1000余冊,整理文化書籍100余種,開發文創產品1000余件、地方土特產200余種,編排演藝劇目16種,全年免費演出達5500場,每年舉辦多次不同主題的文化活動。崔微微說:“每一個節日都能迎來很多的游客,他們大多是坐高鐵來的。”
說起該園的發展,崔微微感慨良多:“前幾年帶團在園內游覽,不到半小時就轉完了,游客往往覺得很掃興。現在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擴展為五大主題區域,兩三個小時都逛不完。”近年來,該園游客年接待量由不到10萬人增加到百萬人以上,年綜合收入由不到100萬元增加到6000萬元以上,客源范圍由臨近幾個省輻射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景區員工由150人輪流上崗到如今500名員工全職在崗,促進了就業穩崗、脫貧攻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提升了當地百姓的幸福指數,譜寫了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的發展是我市文旅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旅游業的穩步發展,離不開便捷的交通。大西高鐵的開通,為臨汾旅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拉動作用。
進入洪洞西站候車廳,南、北兩側共有10個版面對該縣旅游景點進行了宣傳,如華夏瑰寶——元代戲劇壁畫、世界孤本——趙城金藏、天下第一琉璃塔——飛虹塔。“很多人感慨沒想到洪洞有這么燦爛的文化,要好好了解這些文化精粹。”該站黨支部書記田宗帥介紹。
在臨汾西站,寬闊明亮的候車廳內,同樣布置了臨汾旅游景區分布圖及有關宣傳版面,在帝堯“民無能名”的功績版面前,吸引了諸多旅客駐足品讀。來自福建的高先生說:“我這次是來考察項目的,下次一定帶家人專程來臨汾感受‘中國根·黃河魂’的魅力。”
大西高鐵是臨汾人民的“福祉線”,橫越華夏五千年積淀,所經地帶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山川風光美不勝收:可以到吉縣壺口瀑布傾聽大自然的“黃河大合唱”,感受“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可以到鄉寧縣云丘山登高賞景、盡享自由“森呼吸”;可以到永和縣一睹大美黃河乾坤灣的造化玄妙;可以到襄汾縣了解“最早中國”的都城遺址……所有旅行都是出發,到了臨汾咱是回家。臨汾是一個有根有魂有歷史的地方,是可以讓億萬華夏兒女找到鄉愁、找到文明源頭的地方,穿境而過的大西高鐵,縮短了城際旅行時間,改善了投資環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使商務人士的往返變得更加便捷,為實現百姓精準脫貧、促進經濟轉型發展,拉動臨汾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大動力。
高鐵通,文旅興、產業旺。游山西·讀歷史,回家·悅生活,臨汾將深挖根祖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弘揚家國情懷、持續轉型發展,締造更美明天。
記者 韓曉芳 實習生 溫銳環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