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傅云威)有個中國人在哥本哈根開會期間,想起他遠在中國南方的老母親還在點著煤火爐取暖,“像這樣的情況可能英國人的兒子們感受不到了”,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7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以生動的事例說明,謀發展是發展中國家應有的權利。
然而,發達國家有些養尊處優的人,可能體會不到在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里,點煤火爐取暖的老母親的艱辛。比如,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大臣埃德·米利班德在哥本哈根大會結束沒幾天就撰文煞有介事地說:“只有所有國家的(減排)承諾或行動受到法律約束,我們才能推出保護這個星球的一份持久協議。但是一些主要發展中國家目前拒絕支持這么做。”
但這些人在暖氣十足的房間里撰文時可能忘了,今天全球仍有20多億人以煤炭、木炭、秸稈為主要燃料,有16億人沒有用上電。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指出,應對氣候變化必須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統籌安排,決不能以延續發展中國家的貧窮和落后為代價。
因此,所謂“所有國家的承諾或行動受到法律約束”的要求,實際上罔顧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背離了《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工業革命200年來,發達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總量的80%。一些發達國家無視歷史責任,無視人均排放和各國發展水平,要求近幾十年才開始工業化、大量人口尚處于貧困狀態的發展中國家承擔超出其應盡義務和能力范圍的減排目標,顯然是毫無道理的。
追溯歷史,決不等于在糾纏歷史。正如溫家寶總理27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所指出,這是歷史客觀存在,必須正視。不正視歷史,也就不會懂得今天國際社會存在的貧富差別,更不會懂得發展中國家謀發展還是他們最重要的訴求。
因此,發達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必須率先大幅量化減排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這是它們不可推卸的道義責任,也是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發展中國家不能再走發達國家工業化的老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但也必須為自身的發展爭得應有的權利。
發達國家理應多些換位思考,理解并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訴求,將心比心,使氣候變化談判沿著正確的軌道行進。
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寒地凍,一個中國人對他用煤火爐取暖的老母親的掛念,但愿普天下做兒女的都能體會。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為官一任如何不禍害一方?
下一篇: 并非所有沉默都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