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為在課堂上玩手機被老師收走,江西臨川二中高三學生雷某不滿老師管理將其殺害。(見15日《新京報》)悲劇發生在9月14日,距離最近一個教師節僅僅過了3天。古人云,欺師滅祖,大逆不道。人們在痛斥學生雷某的同時,更應該透過悲劇反思其形成及原因。
表面上看,原因很簡單,就是學生雷某對老師孫某的管教不滿意,繼而揮刀行兇,以至慘劇發生。雷某的行為令人震驚,我們對孫老師的不幸表示深深地哀悼,相信雷某也必然會得到法律的制裁。
發生在臨川的悲劇無疑只是個例,但正是在這種極端案件的身上更容易讓我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繼而解決問題。雷某惡性傷害老師一事,筆者認為至少反映出幾點問題。首先是學生的法制意識,雷某雖然還未滿18周歲,但其已經是高三的學生了,對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理應有所了解。畢竟捅刀這種舉動不同于吵架或者一般的沖突,當拿起刀的那一刻,作為一名高三學生就應該清楚面臨的會是什么樣的后果。
其次,是道德教育缺失。在校園這個遠離社會的“象牙塔”世界里,“約束”大家更多的是學校的規章制度,然而真正起作用的“規則”還是一些約定俗成的品德養成。尊師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古代,老師在社會中有相當高的地位。古人所列舉的應該受到特別尊崇的對象是“天地君親師”,老師占有一席。民間“俗以天地君親師五者合祀,比戶皆然”。儒家經典《白虎通義》特別強調:人有三尊,君父師是也。老師被列入與君、父共同受特殊尊敬的行列。教育界的祖師爺孔子,更被尊稱為“至圣先師”,即使是天下至尊的皇帝,對他也要頂禮膜拜。
而如今,我們的教育是個什么現狀呢?家長為了孩子成龍成鳳全把心思放在了特長培訓、能力培養上,學校為了學生能考個好成績、學校有一個好名次,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學分評比、學校排名上,而對于品德教育這一塊卻往往忽視了。
與此同時,很多學校唯利是圖,分數不夠要掏高額贊助費,考試好了還有巨額獎金,學校好像成了“名利場”。受此影響,過年過節給老師送禮、吃請成風。還有個別老師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屢屢做出傷害學生的事情來。如此種種,使得老師在學生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筆者認為,臨川悲劇的發生最根源的問題就是學生心中沒有老師,更不會真正地去敬重老師。
所以說,臨川悲劇的發生看似偶然,卻給我們的教育事業再次敲響了警鐘。如何通過家庭、學校、全社會的努力,真正傳承好德育這門功課,重塑老師的美好形象,還教書育人以本來面目,實在是一個重大課題。(文/梁新紅)
責任編輯:李甲
上一篇: 迎檢致"傷亡"形式主義何時休?
下一篇: 切莫讓幼兒再遭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