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多個省市教育部門和紀檢部門發布禁令,禁止教師和黨員干部參加或操辦“謝師宴”、升學宴”。在叫停的同時,相關部門也提倡學生,以“一張合影作留念”一個電話表謝意”一條短信送祝福”等樸素的方式道別。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尊師重教,按說學生學有所成,出師”時對老師表示一番感謝,也應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所謂的“謝師宴”、升學宴”實在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是,當傳統文化遭遇社會不良風氣,久而久之就漸漸地演變成了以金錢和排場為標準來衡量的相互攀比。“謝師宴”變了味,對于老師或者家長而言,吃起來”都不怎么好“下咽”。
前幾年,曾有一位不擅長送禮的友人為如何給老師送禮感到苦惱,事前不得不花費時間多方打聽“行情”、謀劃送禮方式。我勸他不要送了,可友人擔心自己的孩子因此混跡于一群孩子中間而得不到關照,學習成績會下滑。當我將這樣的一種觀點轉述給另一位當老師的朋友時,對方則是一臉的冤枉,她說,雖然不能肯定沒有“紅包老師”存在,但絕大多數老師還是有師德的,不會因為哪個學生的家長送不送禮而區別對待,有時又實在拗不過固執的家長。無論是“謝師宴”,還是“謝師禮”,就這么在“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假象下存在著,學生家長苦不堪言,卻不情愿地“謝師”圖得是安心;有良知的老師疲于應付,自然有許多的無可奈何。
污濁的社會空氣熏染了教育的一方凈土。如何確保“謝師”不變味,不僅要用制度來加以約束,長久來看更需要依賴整個社會風氣的徹底轉變。自中央“八項規定”施行以來,以往的種種歪風邪氣有所遏制,諸如“謝師宴”、紅包老師”得以收斂,便是很好的例子。
感謝老師的形式有很多種,不一定非要吃吃喝喝,也不一定非要塞紅包。正如新聞報道中一位教育工作者坦言,其實只要自己的學生學有所成,對社會有貢獻,便是老師最大的心愿,也是學生送給老師的最好禮物。(孫宗林)
責任編輯:姚建
上一篇: 老師當堂“索禮”難堪了誰?
下一篇: 祝福聲里看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