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友人閑聊。他說,自從孩子暑假從北京的“國學班”學習回來,一下變得懂事了,學會了關心家人,學會了禮讓同學……
友人的話讓我想起了近年來愈來愈熱的國學教育。許是源于對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侵蝕的擔憂,在我們周圍,已有許多家長開始有意地讓孩子從小接受國學教育,他們認為國學教育才是最初的“教育本質”,它教會的是讓孩子們如何“做人”,始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有數據顯示,自2004年始,我國各地涌現出的各類以國學為主的私塾或學堂就有3000家之多。試想,如果3000學堂同讀《弟子規》《三字經》……那可謂誦經聲繞梁三日不絕于耳。
今年,備受關注的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也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大推手。方案中,高校招生將逐步打破“唯分數論”等模式,取消文理分科、降低英語分值,提高語文分值,將傳統文化納入高考范圍。對此,業內人士坦言,這一舉措對推動國學教育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真正的國學,是以經學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既包括修身治國、修己安人的經學傳統,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史學傳統,也包括諸子百家的思想智慧,詩詞歌賦的文藝熏陶。學習國學無疑對孩子的成長、對提升個人素養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由于在教育系統中,經典教育的長期缺失,導致國學剛剛熱起來,就有魚龍混雜者濫竽充數,最近頻繁報道的各種國學培訓怪現象,像某些國學夏令營虐待兒童,女德學堂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的觀念為學員洗腦,都打著國學幌子歪曲國學,令人憂慮。
面對國學傳播的亂象,最為迫切的就是在正規教育系統中加大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經典教育的力度。其實,早在2012年9月,人教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就已正式發行,只是在各城市推行程度不一。而今年3月,教育部又公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把國學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其中,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是三大教育重點。
忠誠的愛國情懷、溫暖的社會家庭、和諧的人際交往,讓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時時彌漫我們周圍,那么,人們必會以知古懂禮為榮,競相逐之,全社會的文明道德水準將會大為提升。曉琳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別讓[官賴]成為誠信建設絆腳石
下一篇: 旅游不文明何日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