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五花八門——領導小組、協調小組、委員會、指揮部、辦公室;時間自主掌控——常設型、階段型、臨時型;涵蓋行業廣泛——足療保健、鏟除豚草、西瓜辦、饅頭辦、生豬辦……地方層面到底有多少個領導小組和議事協調機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全國一次性減少13萬余個。(據10月22日新華網)這個數字足夠令人瞠目!面對重要棘手的臨時性任務或突發事件,工作難以分解到單一機構,需要更高級別的領導“掛帥協調”、聯合攻關,這本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做法。可近年來,打著“協同作戰”的牌子,掛著“一把手”的旗子,喊著“減少層級、提高效率”的號子,諸如饅頭辦、西瓜辦、禁止午間飲酒辦公室”等等滑稽的機構層出不窮,堪稱奇葩。
“九龍治水水不治”,名目繁多的“協調機構”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多頭管理“多不管理”的尷尬局面。
本意為克服人浮于事,一些“領導小組”卻在實際操作中,異化為公共權力的又一次“推諉”。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 來,全國一次性“砍掉”了13萬余個“協調機構”,這種“消腫”舉措是關鍵的一步,而想要真正提高效率,避免被清理的它們死灰復燃,還需要“消炎”。所謂炎癥就是以往對“協調機構”過度依賴的思維。近些年之所以會有那么多的“協調機構”存在,多半是因為對“領導掛帥”的迷信,一件事情發生,似乎沒有領導牽頭就顯得不重視,協調部門不多就難以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形成的慣性思維,使得一遇到棘手事情就要整出個“協調機構”來安心。難有三頭六臂的領導身兼數職,容易陷身文山會海的泥淖不能自拔,而下屬部門則仍舊樂于扯皮。“協調機構”要“消腫”更要“消炎”,不僅是“砍掉”冗余的機構,還要改變凡事依賴機構的“懶政”思維和做法。
當然,消腫”并不意味著“協調機構”就一無是處,但設置和裁撤都必須以提高辦事效率為出發點。今后類似機構的設置需要慎之又慎,亟須出臺相關規定嚴格把控,切實保證其高效運轉。
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必須堅持“機構法定”原則,避免設置“隨意化”,要堅決精簡,真正做到“權隨事設、責隨事定、人隨事走”。(孫宗林)
責任編輯:王偉
上一篇: “臨時工”成執法主力 法律很尷尬
下一篇: 【校訊通】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