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近日,甘肅天水師范學院的小杜想上網報考公務員時,竟然發現自己已經被他人報了名。這個消息在其班級里炸了鍋,隨后班里35名同學里,有28人發現個人信息被盜用。更讓他們驚訝的是,找回報名序號后發現,信息被盜的28人中,有20人都“被報考”了同一個單位——“徽縣財政局”。隨后,學生們向派出所報案處理。
要不是自己有報名公考的心,估計誰也不知道早已“被報名”。全班35人,竟有28人的個人信息被盜用。熟悉公考報名的都知道,這些個人信息絕非姓名加身份證號那么簡單,畢業院校、報考部門、戶籍所在地等一應俱全。那么,這些成套的考生信息,究竟從何而來?眾所周知,現在的公務員考試均已采用網上報名、網上審核和現場確認的模式,每個報考者只能通過自己的身份證進行報名。
網絡信息的飛速發展極大地便利了考生,提高了效率,但也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小杜的遭遇并非孤例,早在2011年媒體就報道了浙江省考生小楊因為身份信息被泄露,無法網絡報名的新聞。雖然最終這些“被報考”的考生最終都通過官方途徑妥善解決了問題,但背后存在的隱患仍讓人不寒而栗。
那么如何堵上公考“被報名”的漏洞呢?筆者認為,一則,必須改變身份證信息作為公考報名審核的單一憑證,可以輔以聯網學歷認證環節,拓寬信息審核渠道。二則,在報考人數適時公布上,官方本是出于惠及考生便利的考慮,但是卻成為了一些人投機的空子,因此到底該不該公布報考人數信息,還值得深思。(李媛)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