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臨汾也要來啦!
4月13日,省政府通過《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2020年6月1日起施行。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為垃圾分類叫好的同時,也不禁發出“靈魂拷問”:許多城市與垃圾分類苦苦糾纏若干年,但結局仍舊“難解難分”,我市如何避免這樣的光怪陸離?如何能讓人們在這場居家革命中盡快從一團迷茫到習以為常,讓垃圾分類叫好又叫座?
垃圾產量數目著實驚人。據《人民日報》報道,全國生活垃圾產生量約4億噸。另外,每年還有5億噸左右的建設垃圾和1000萬噸左右餐廚垃圾。我市中心城區、洪洞、襄汾、霍州四地日產生活垃圾也超過1000噸,處理方法主要為衛生填埋。填埋的弊端是占用土地,還可能造成環境和地下水污染。
事實上,2019年,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已經全面按下加速鍵。上海首當其沖被全國人民圍觀學習,有關垃圾分類的話題也頻頻占領熱搜榜。隨后全國首批46個試點城市我省太原市位列其中,多地緊鑼密鼓推進垃圾分類立法,垃圾分類近在咫尺。按照時間表,2020年,設區城市要選擇一批試點單位加快推進,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至少有一個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到2022年至少有一個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其他各區至少有一個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
這意味著,今天的垃圾將變成明天的資源。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人類一直在探索。隨著科技的進步,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成為有效方法。而這一方法最基礎的工作就是垃圾分類。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從近處說,可以減少垃圾山,改善我們自身居住生活環境。從大處說,有助于生態環境治理。只有把垃圾分類推廣開來,才能更好地減少垃圾,才能集中處理有害垃圾,才有更多的資源可回收利用,并形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正可謂:“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在我們為科技進步叫好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垃圾分類需要上下求索,久久為功。垃圾分類是公認的“最難推廣的簡單工作”。簡單,是因為舉手之間即可完成;最難,是因為引導每個人都養成習慣并且精準分類,并非易事。這實際上是一次生活方式的革命,革命就要帶來陣痛,我們都要做好心理準備,避免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實際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垃圾分類的好處,但對于什么是可回收或不可回收垃圾、什么是有毒有害垃圾卻知之甚少,執行起來更是手足無措。需要通過社會宣傳、媒體宣傳形成合力,不僅讓居民知道“做什么”,還要知道“怎么做”。政府相關部門需要認真考慮如何能讓居民分類投放變得簡便易行,要讓分類回收設施隨處可見。而構建垃圾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全鏈條分類機制也必不可少,現實中如果出現垃圾運輸車直接將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一起清運,將會極大損傷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讓垃圾分類叫好又叫座,臨汾要打一場“攻堅戰”。齊努力,我們的生活就少一些污染,多一些清爽。垃圾分類,親們準備好了嗎?(衛博)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