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在深挖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創新推出“最初中國·文明臨汾”三個“十小事”,既提升了城市文明品質,又增強了市民的獲得感。
“最初中國·文明臨汾”三個“十小事”緊扣“文明臨汾”主題,在環境整治、公共設施、社區服務等領域融入文化元素。例如,在背街小巷改造中植入陶寺遺址、堯文化等符號,在社區活動中推廣非遺技藝體驗。這種“硬件+軟件”“功能+文化”的模式,讓市民在解決生活瑣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感受歷史文脈,實現了文明傳承與生活品質的同步提升。
“小細節”塑造“大文明”。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體現在最細微處。“十小事”聚焦的正是這些細節:規范農貿市場秩序以杜絕臟亂差,優化公交站點布局以提升出行體驗,增設垃圾分類設施以倡導綠色生活……這些舉措看似微小,卻直接關系市民的日常行為習慣。當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在街頭巷尾交匯,臨汾不僅守住了“最初中國”的文化根脈,更讓文明成為市民可感可觸的生活方式。
群眾參與才能讓文明實踐更有溫度。值得肯定的是,臨汾在推進“十小事”過程中,注重發動群眾共商共治,通過“文明議事會”“金點子征集”等形式,讓市民成為城市治理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例如,部分社區邀請居民共同設計文化墻內容,農貿市場攤主參與衛生管理公約制定。這種“共建共享”模式,既增強了政策的針對性,也激發了市民的主人翁意識,使文明建設從“政府主導”轉向“全民行動”。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厚重的過去,更在于鮮活的當下。唯有讓文明扎根于生活,文化傳承才有生命力,城市發展才有凝聚力。臨汾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需要“接地氣”的文明。未來,臨汾將通過踐行三個“十小事”,真正讓文化“活”起來、文明“落”下去,在長效機制上下功夫,使文明成為城市的持久氣質。
從“地中之國”到“文明臨汾”,平陽兒女正以三個“十小事”為筆,繼續書寫著歷史與現代交融的精彩答卷。(錫 剛)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