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大代表邢詒川在海南“兩會”上“曬”出了他制作的“行政審批長征圖”。長達5頁的A3紙張,詳細記錄著一個投資項目從獲得土地到辦完手續,需經過30多項審批,蓋上百個章,全程最少需歷經272個審批日。(2月16日新華社)
“企業三天兩頭在這些部門轉悠,卻總有辦不完的手續,蓋不完的章。”邢詒川說,整個審批流程按政府規定時限是272個工作日,但實際上,很多項目審批流程少則1年,多則3年。
相信和邢詒川有同樣遭遇和心得的人一定不在少數。去年國務院共下放和取消了334項行政審批事項,就是要簡政放權,減少審批環節,為企業“減負”,建議不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轉行政管理為政府服務,要打造服務型的政府。
但在基層執行過程中,仍有很多部門無視中央新政,不但不減少審批環節,還有意多設“關卡”,讓企業感到頭疼。甚至,有些機構將專業服務變成變相審批,與政府部門利益掛鉤,人為形成“關卡”,工作效率和收費情況讓企業苦不堪言。說到底,還是基層政府部門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不舍得放權,不希望“被冷落”。
目前,自上而下正在反“四風”,而這種基于體制內的“不正之風”應該成為重點的糾正內容,實現真正的行政提速。正如邢詒川說,規劃報建必須經過8個政府部門,每個部門都派人到現場查看。相關部門各自為政,分批分次到現場查看,企業僅接待報建和驗收的人員就達10多次。“審批流程多了,廟就多了,燒香的也就多了,不正之風肯定就多了。”
提高審批效率,涉及政府多個部門,政府部門首先要擺正心態,將自己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多個部門統籌考慮,將審批流程細化明確化,讓審批陽光化,嚴格執行工作日制度,超過時限要追究責任。同時,各級部門要轉變思路,真正構建服務型政府,變“管理”為“服務”,只有觀念轉變了,才會看輕手中的“權利”,才會放手更多地為企業著想,為未來著想,為發展著想,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文/梁新紅)
責任編輯:李甲
上一篇: 小處方折射民眾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