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三鹿奶粉”事件后,眾多消費者成了驚弓之鳥,對國產奶制品產生本能抵觸,于是乎,國產奶粉軍團整體受牽連,被市場打入冷宮。而進口奶粉則借此機會大賺中國人的錢,消費者懷著復雜而又無奈的心境默默承受著“三鹿奶粉”之后遺痛。
與此同時,“三鹿奶粉”事件也重創了國產乳制品品牌在海外市場的聲譽,與洋品牌的價格差距由此被進一步拉大。海關數據顯示,2008年深圳口岸每噸乳制品的進、出口價差由1~8月的898.1美元拉大至9~12月的1848美元。
事件的發生和處罰已歷時半年,痛定思痛,我們是否應該有一種清醒而較為精明的治療方法呢?
中國的老百姓需要安全的牛奶來強壯體格,但不可能長期飲用進口高價奶。生產合格的價格公平的國產奶本不是高難度的事,只是消費者寒了心,驚魂未定。光靠企業自身的廣告表達恐怕還難以讓百姓消除疑慮,要恢復消費者的信心,需要政府出來做實實在在的且持之以恒的補救工作。比如:全力加強企業監控,每月由官方權威機構公布各品牌奶粉檢測結果。對三聚氰胺之外的不良成分亦須監控檢測。
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勿要等問題成了堆打了結才處理。消費者都是心明眼亮的,現在已到了鏟除后遺痛的階段了。(西歷)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人肉搜索:法制與法制環境的困惑
下一篇: 網友們的智慧來自切膚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