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對未來就有預期,廣大勞動者因社會養老長期殘缺不全甚至缺席、不得已把工薪收入切出一塊用于“個人養老”的儲蓄款,就可拿出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個人或家庭的即期消費,內需隨之擴大,對社會盡快走出經濟危機之陰影將起到助推器之功效。
中國歷來是個“養兒防老”的國度,直到進入“計劃年代”,在國企或城鎮“大集體”企業工作的少部分勞動者才享有了退休后由國家養老的 待遇。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企及“大集體”企業進行改制,關、停、并、轉、賣”致使6000余萬工業和商業勞動者告別“大鍋飯”體制,養老問題突然凸現出來,于是,作為“花錢買穩定”之意圖,城鎮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匆匆構建。與此同時,市場經濟催生私企大批涌現,迫使政府又在倉促中將城鎮職工社會養老保險覆蓋至私企勞動者。城市化進程加快,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將農民工納入社會養老范疇利于填補當期養老金支付的巨大缺口,于是,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推廣再度倉促推開……
在當下,期待有表達能力的勞動者,盡一份責任,對“兩個辦法”提出修改完善意見。如是,一旦“兩個辦法”正式頒行,廣大勞動者的養老權利則當更有保障。(魯寧)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旱災,不僅是農民的事
下一篇: 雨水緩解旱情 抗旱仍需抓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