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評論認為,群眾不領情是一些干部“大張旗鼓做宣傳”、“轟轟烈烈走過場”傷透了群眾的心。只要把星期六義務勞動堅持下去,就一定能贏得群眾的理解和認同。文章還舉出1919年列寧肯定倡導“星期六義務勞動”的例子。
筆者乃一介草民,正宗的群眾一員。想就此話題和讀者談談我個人的不同看法,供大家討論指正。
群眾對干部星期六義務勞動不領情,的確有以前作秀傷透群眾心的原因。但更要看到,在有關勞動的法律規(guī)定日臻完善,公民勞動和休息的權利受法律保護的今天,占用法定休息時間開展義務勞動已經不是哪個領導可以隨便拍腦袋就能決定的了。當年列寧高度贊賞的“星期六義務勞動”,是在蘇維埃政權面臨反動勢力武裝進攻的特定環(huán)境下,群眾為保衛(wèi)新生政權而自發(fā)的奉獻。時過境遷,再拿年90前的例子做論據,難免有刻舟求劍的嫌疑。受到群眾質疑,也就不難理解了。
良好的衛(wèi)生環(huán)境,除了市政建設加大投入,環(huán)衛(wèi)部門盡職盡責外,也需要廣大市民的積極維護。機關干部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作出愛護、維護城市環(huán)境的表率舉動,自然也有積極意義。但如果把這種做法當作創(chuàng)造城市優(yōu)美環(huán)境的主要措施,甚至當作義務固定下來,那就會主次不分,偏離正確的方向。這樣的做法會因為缺乏合理性而難以長久堅持,虎頭蛇尾的結局早已注定。
依法治國的時代,依法維權的社會,其實和追求道德、倡導奉獻并不矛盾。2008年中國志愿者的辛勤汗水,讓汶川地震災區(qū)充滿著震撼與感動,讓北京奧運賽場內外洋溢著熱情與溫馨。發(fā)自內心,源自真誠的奉獻精神,給我們的社會源源注入愛的活力。這樣的付出與奉獻,群眾怎會不理解?
反觀各地機關干部走上街頭搞衛(wèi)生、搞服務,形式上雖然轟轟烈烈,報紙上有字,電視里有影,可群眾不領情。原因就在于這樣做成了改善機關形象的權宜之計。群眾意見集中的機關官僚主義作風問題,公款消費浪費問題,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問題,并不會因為干部走上街頭活動的頻繁,義務勞動時間的延長而有多少質的變化。對照之下,群眾得出作秀的結論,表達不領情的態(tài)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機關干部要得到群眾的理解和肯定,歸根結底還要靠切實履行法定職責和義務,執(zhí)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轉變政府職能,要求各級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要立足崗位,做好本職工作,為社會和群眾提供周到便捷的管理服務和公共服務。這是工作的重點難點所在,也是當務之急,有大量相關工作需要做實做細。放著這些事不做或少做,而去搞那些“大場面”、“大行動”,你讓群眾怎么想,怎么看?
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道德的建構、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面臨新的制度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要讓群眾領情滿意,需要有新的認識,新的舉措。一味脫離現實唱高調,不光工作沒實效,群眾不領情,恐怕還會弄出意見,適得其反。(王甘武)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引進人才正當其時
下一篇: 對腐敗新花樣須出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