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福利病的過分緊張,緣于把社會保障視為經濟發展的負擔。但事實上,健康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僅不是負擔,反而兼具維護公平與促進發展兩大職能。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適應市場經濟和工業社會的需要而產生的。19世紀末,機械化大生產和城市化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日益分離,以社會化、法制化、福利性的社會保障制度來抵御養老、疾病、工傷、失業等社會風險,就成為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從微觀層面看,社會保障制度幫助社會成員解決生活困難,保障其生存、發展的權利;從宏觀層面看,社會保障制度通過消除社會成員的后顧之憂并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更有研究證明,社會保障收支對經濟周期具有逆向調節作用,是調節和緩和經濟波動的“穩定器”。社會保障制度日臻成熟,已經成為促進現代社會良性運轉的基本社會制度。這一制度自然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產生較大影響的情況下,經濟增長有賴于擴大消費,而社會保障水平低已成為制約消費的一大因素。中央作出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的決策,既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適時之舉,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目標的必然選擇。從科學發展的角度審視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現狀,大力發展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符合國情、順應民意、切合實際,無須擔心福利病。(張怡恬)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享受生活從“知味”開始
下一篇: 應對極端天氣要在“防”字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