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在其網站上發布了西安市2009年勞動力市場246個代表性職位的工資指導價位,以供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進行參考。(8月29日《西安晚報》)
所謂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是政府近年指導企業利用勞動
力工資價格信息,合理進行工資分配的調控政策。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制度設計,體現了政府的服務功能,但它很少引起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真正關注,而一些企業的“掌門人”也很少把工資指導價位當作“干糧”。
在筆者所熟知的企業里,不管大型的民企集團,還是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十多年來,極少見到有對工資體系認真建構的。筆者有幸遇到的一次調整和一次調查,前者僅針對中層干部,而后者辛苦得到的調查數據,卻成了公司認為工資無需“與時俱進”的理由——因為總有低于公司的標準存在,而作為弱勢群體的員工,很少能在工資上與公司叫板。
然而,工資——包括獎金、津貼、補助等更寬泛的勞動分配,是企業發展的直接動力和源泉。但凡有戰略前瞻的企業法人,無不把工資體系的構建或改革,看作是企業管理的重要一環,建立專職機構或投入專項成本。他們深知,這種投入得到的回報,很可能是曾幾何級數倍增的。想當年,中國的改革,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無不從改革分配制度入手,在隨后的改革歷程中,始終伴隨著分配的影子。直到今天,很多棘手的社會問題,也或多或少與分配因素密切相關。由此可見,分配制度牽一發而動全身,與企業、民生息息相關,不可輕而視之。
不輕視政府的工資指導價位,還在于以下因素:首先,這種指導信息往往是全面調查的結果,具有客觀真實性和可比性。以西安市為例,其指導價位是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300余戶去年生產經營正常、獨立核算的企業為調查對象,在對其2萬多名在崗職工2008年工資總額——以國家統計局頒布的工資總額口徑為準——進行統計、整理、分析后得出的,帶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和權威性。其次,它涉及眾多的工作崗位,涵蓋管理、工程、技術、衛生、金融、行政、安保、郵政、保險、餐飲、倉儲等多個行業,且指導價位按照高、中、低和平均數四個檔次發布,供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參考,這就為企業做了一次社會薪酬調查,便于企業調整自己的工資體系,以適應社會的不斷變化。再次,政府的宏觀工資指導價位,有利于引導企業合理地進行分配,為勞動力供求雙方協商確定工資水平,提供了比較客觀的市場行情,也就是說,為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提供了權威的參考依據,便于勞資雙方取得雙贏。
當然,對于工資總是低于指導價位的企業,這樣的信息公布,自然不是利好消息。然而,在資信發達的今天,“曬工資”的情形時有出現,如果一個企業不思建立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總是在減少員工待遇上精于算計,這樣的企業離關門歇業,恐怕也為期不遠了。(雷鐘哲 )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劉德華已婚 萬千少女春夢破滅
下一篇: 火車呀,你“滿”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