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1月25日11時29分,市第三人民醫院,一輛120負壓救護車疾馳而來,穩穩地停在院區西北角發熱門診專用通道口,這是我市拉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序幕以來,市衛健委派出的第一輛轉運救護車。
隨著車門打開,我市第一位高度疑似患者在護士的引導下,僅用三分鐘就通過發熱門診專用通道到達該院6層隔離病房。
經過層層檢測、復核,1月26日,該患者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為我市首例。
不打沒把握之仗!這是我市衛健系統戰線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的真實寫照。正因為準備充分、反應迅速、多級聯動、措施得力,才讓患者以最快的速度、全程無污染地轉運至定點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
備戰
“在特殊時期,我們責無旁貸。”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治戰役打響以來,市第三人民醫院迅速成立了疫情防控領導小組,下設7個業務組,各司其職、協同作戰。
面對大家避之不及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刁士琦和傳染病區的醫護人員24小時堅守,積極應對。
1月19日,該院對重點科室醫務人員進行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相關知識培訓;1月21日,再次組織全院醫務人員強化學習并做了年關應對疫情的動員部署;1月24日(除夕),醫院再次對重點臨床科室醫務人員進行了第三版診療指南培訓,且針對中醫藥治療及危重癥治療指南進行重點培訓。
此外,該院還下發了各項制度流程,規范預檢分診及發熱門診,做到對病例的“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購置了無線體溫、血壓監測等遠程醫療外掛設備,在保證醫療、護理質量的基礎上,最大程度減少醫患接觸。
號角
1月24日15時32分。
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重癥科主任李華接到鄉寧縣醫療集團人民醫院副院長劉海斌的電話。“我院有一位從武漢回來的24歲年輕女子,因頭疼、咳嗽、低燒到院篩查,她在武漢的工作和生活范圍都集中在華南海鮮市場附近”,“按正常流程排查。”
17時17分,李華收到所有化驗結果。
“CT檢查結果符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影像特征,高度懷疑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李華立刻請示臨汾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診治組組長刁士琦進行會診。
17時34分,刁士琦立即組織多名專家,從流行病學、臨床癥狀以及影像學檢查等方面對患者的病理進行綜合分析和判定,最后專家組同意將這名患者定為疑似病例。
17時57分,專家組通知、指導鄉寧縣醫療集團人民醫院對患者采取醫學隔離并派專人采樣。
“我是老員工經驗比較豐富,技術也熟練。”為確保采集標本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市第三人民醫院檢驗科老職工李國強主動請纓,前往鄉寧采取標本,并連夜將標本送檢。
“李國強是臨汾第一個去采集標本的檢驗員。”刁士琦說,實際上采集者面臨的危險是最大的,李國強雖然不在前線治病救人,但是他采集的標本為第一例患者的診斷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他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1月25日6點30分,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
1月25日上午,該患者被緊急轉運到市第三人民醫院。
奮戰
第一例患者轉運到院后,該院奮戰在疫情防控前線的醫務人員處于高度緊張和戒備狀態。“聽從指揮、統一步調、規范操作、科學防范。”每天上崗第一件事就是宣誓,這誓言既是他們加強自我防護的警示,也是他們對守護生命這份至高榮耀的承諾。
在該院醫學觀察區,每一個病人都是單間留置,每8個小時進行一次全面“消殺”。
穿一次性隔離衣、隔離帽、口罩、眼罩、鞋套、手套,完整穿戴隔離防護裝備后,再經過四道門才能進入發熱門診,在發熱門診內工作的醫務人員,每天八小時需要穿著密閉的隔離服,貼身內衣都會被汗水完全浸透,即使這樣,李華和其他醫生、護士沒有一個人退縮。
戴著雙層的防護手套,當天在隔離區的護士李靜靜在給病人抽血、霧化時總覺得手“不靈活”,但她還是盡力做好每項操作。“聽從指揮,規范診治,科學防范,抗擊新冠!”在重癥監護室,她也用簡簡單單的十六個字,道出了她直擊疫情的“劍訣”,亮出了她堅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戰爭的決心和信心。
“有這么多醫務人員在這里,我一點都不擔心。”在采訪快要結束時,一位從武漢回來到院篩查的小伙子,聽說病區有一例確診病例時這樣說。雖然因為戴著口罩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是從他的眼睛里不難看出其中的笑意和對醫務人員工作的肯定。
“患者的整體治療情況非常理想。”刁士琦說,患者轉至該院后,給予干擾素霧化、中草藥等中西醫結合治療,1月25日、28日、2月1日三次影像學檢查顯示病灶均在逐步吸收好轉,目前患者癥狀明顯減輕,無特殊不適。
抗擊疫情,他們一直在行動,向所有這場戰役中的“最美逆行者”致敬!
記者 閆晏宏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