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101歲老人遭遇急性心梗,生死懸于一線之間,如何化解危機、脫離險境?6月14日,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團隊迎難而戰,勇于突破生命禁區,成功為這位超高齡患者實施冠脈內支架植入術,順利打通患者閉塞的心臟血管,再度刷新該院高齡救治紀錄。
突發胸痛 危在旦夕
6月22日,市中心醫院心內科病區的一間病房里傳出陣陣歡笑聲。循聲望去,在兒子、孫女的悉心呵護下,一位白發蒼蒼、精神矍鑠的老人正與家人進行視頻連線,她開心地告訴大家:“我病好了,一會兒就回家啦!”
老人思路清晰,聲音洪亮,看不出已有101歲高齡,更想不到她剛剛經歷過一場嚴峻的“生死考驗”。據家屬介紹,老人名叫侯青恩,是吉縣文城鄉有名的長壽老人,身體一直很好,平時很少生病。9天前,老人突然覺得胸口憋痛,難以緩解且持續加重,在當地醫院就診后初步診斷為急性心梗,建議立即轉院至市中心醫院。
時間就是生命。市中心醫院胸痛中心接到吉縣人民醫院的求助電話后,第一時間做好救治準備,全力開辟綠色通道,以最快速度為患者完善相關檢查,并聯系心內科專家進行會診,在最短時間內制定了一個極為“大膽”也是唯一有效的救治方案——為超高齡患者進行冠脈內抽栓術+冠脈內支架植入術。
“老人年事過高,此時已意識不清,血壓急降,病情非常危急。盡快做手術,尚有一線生機,但也存在巨大風險。不做手術,老人生命危在旦夕,隨時可能猝死。”面對這道艱難的選擇題,老人家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做手術”。家屬說:“我們非常相信市中心醫院的診療技術水平,不論風險有多大,請你們放手去做吧。”
生命競速 突破極限
因為信任,所以托付。心內科團隊將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轉化為勇敢前行的信心和力量,向“高齡禁區”發起挑戰,一場生命的競速賽就此展開。
6月14日20時,手術正式開始,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副主任史志明與醫生吳路路密切配合,通過冠脈造影找到了造成老人心梗的“元兇”——右冠脈近中段重度狹窄。由于老人已是101歲超高齡,耐受力差,術中隨時可能出現急性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嚴重出血等狀況,所以每一步對他們來說都是如履薄冰。
他們憑借精湛嫻熟的技術,巧妙規避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用時不到30分鐘成功植入一枚支架,有驚無險地為老人開通梗死的血管,打通了這條關鍵的“生命通道”。老人的胸痛癥狀逐步緩解,血壓逐漸恢復平穩,送入CCU繼續密切觀察。
團隊之間高效的銜接和運作,為搶救老人生命贏得“先機”,但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出了第一步。吳路路說:“這位老人是我們目前收治的年齡最大的急性心梗患者。依據老人的年齡、病情和身體狀況,術后管理尤為重要,要24小時密切關注各項指標變化及一天之內的出入量,防止出現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心衰等并發癥。”
環環相扣 化險為夷
經過CCU醫護團隊精心治療和悉心護理,老人闖過了一道道“難關”,于5天后轉入普通病房,吳路路將“接力棒”順利交到了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張麗霞手上。張麗霞每天多次查房,了解和掌握老人的最新情況,要求護士監測好體溫、血壓、血糖等指標,依據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老人的病情,不僅牽動著家屬的心,也牽動著心內科每一位醫護人員的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人的精神和身體狀態越來越好,胃口相比以往好了不少,孫女特意買來一只燒雞給奶奶解饞。同一個病區的患者和家屬紛紛過來探望這位“長壽明星”,當他們看到老人面色紅潤、行動自如,連連稱贊道:“老人恢復得太好了,看不出才做過手術。”
6月22日,經過綜合評估,老人達到了出院標準。當張麗霞又一次走進病房詢問:“侯奶奶,現在感覺怎么樣?胸口還疼嗎?”老人笑呵呵地回答:“不疼了,都好了!這家醫院真是好,醫護人員人品好、水平高,病房環境好、飯菜好,總的來說一個字——‘好’!”
此時最開心的莫過于老人家屬,他們向心內科醫護團隊再三道謝,并說起了彼此間的“緣分”。老人的兒子難掩激動地說:“兩年前,我妻子因腦梗被緊急送來市中心醫院,通過及時救治沒有留下任何后遺癥,醫護人員高度負責的態度給我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這次,我母親突發急性心梗,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里。沒有你們的全力施救,就沒有我們一家的幸福生活。感謝每一位醫護人員,為你們點贊!”
急性心梗起病急、發病率高、風險極大,是導致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每一次救治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與時間賽跑,與死神博弈。市中心醫院積極推進胸痛中心建設,不斷提升心血管疾病醫療健康服務能力,以“硬實力”守護百姓“心健康”,不斷創造生命的奇跡。
記者 李靜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