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隨著去年年底全國愛衛會發布《關于表彰愛國衛生運動70周年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一個響亮的名字傳遍了平陽大地、吸引了眾多市民的關注,他就是古縣衛生健康和體育局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創,我市唯一全國愛國衛生運動70周年先進個人。
匠心改廁 因戶施策惠民生
“一個坑,兩塊磚,三尺墻,圍四邊,捂鼻子,踮腳尖,蚊蠅飛,臭熏天”。這句順口溜曾經是古縣廣大農村旱廁的真實寫照。而現在,雙甕漏斗式衛生廁所、通風改良式衛生廁所等各類因地制宜建造的廁所代替了以前的農村老式旱廁,干凈又方便。這一切離不開李創的默默付出。
小廁所連著大民生,小廁所體現大文明。2015年,古縣積極響應省市號召,將農村改廁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一場轟轟烈烈的“廁所革命”隨即展開。當時,正在縣愛衛辦工作的李創參與制定了《古縣農村戶廁建設改造實施方案》《古縣農村衛生廁所使用維護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指導性、規范性文件,確立了縣級統籌、鄉鎮實施、村級落實的工作機制,劃分了工作任務,細化了工作責任,制定并完善了相關管理制度,為推進“廁所革命”制定了科學的頂層設計。
然而,當時農村群眾思想普遍保守落后,很多農民受傳統生產生活習慣影響,健康衛生意識不強,習慣使用傳統老式旱廁。說一萬遍改廁好,也不如帶著農民去實地看看,只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才能打破他們的固有思想觀念。在李創的全力推動下,古縣將舊縣鎮堯店村、安里村和南垣鄉陳香村作為改廁示范點,召開現場觀摩會,組織廣大農村群眾進行實地參觀,通過改廁示范戶現身說法等形式,讓廣大農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改廁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和實惠,消除了內心顧慮,轉變了思想觀念,由“要我改”變為“我要改”,促進了生活質量的改善。
在“廁所革命”過程中,李創具體負責改廁模式的選擇和技術指導,并創新了一系列工作方法。考慮到古縣冬季寒冷漫長、管道容易上凍、各村實際情況等特點,改廁的施工模式也更加多元化。在古縣南部鄉鎮,由于基礎條件有限,多采用雙甕漏斗式衛生廁所,不僅方便衛生、造價低廉、節約用水、占地較小,而且甕儲滿后抽出來的發酵糞便還可做肥料;在古縣北部鄉鎮,由于地理條件有限,多采用通風改良式衛生廁所,配備了大型糞尿處理站,既滿足了農戶的生活習慣和用戶需求,又使糞便達到了無害化處理的目的。在改廁過程中,按照農戶的實際情況,因戶施策、因廁施策,有新建的,有改造的,有前甕后坑的,也有雙甕同時在墻外的,還有坐便蹲便相互交叉的……通過充分利用現有廁所的結構推行“一戶一策”個性化改廁模式,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廁所革命”也得到了群眾的大力支持。
“前甕加水管口平,后甕取糞記心中。如廁排便要蹲正,解手之后用水沖。手紙雜物衛生巾,絕不允許甕中扔。刷子紙簍和水桶,保持清潔起作用。夏季加蓋防蛆蠅,冬季蓋嚴能防凍。經常保潔搞衛生,管理維護不放松。健康宣傳要主動,講究衛生防疾病”。這條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衛生廁所正確使用口訣”,正是李創編的。衛生廁所,三分在建,七分在管,為確保衛生廁所使用科學規范,他將“口訣”制成牌子掛在改造后的廁所內,提醒農戶在使用廁所前配齊水桶、水勺、馬桶刷、紙簍等物品,培養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以前村民們覺得廁所能上就行,現在縣里幫咱改了干凈衛生的廁所,像我這樣的老人上廁所也更加安全方便了。”舊縣鎮堯店村村民劉大爺高興地說。
截至2018年年底,古縣共完成改廁3480座,超額完成了省定目標任務。
鏖戰疫情 爭分奪秒筑防線
2022年3月底,疫情形勢復雜多變。古縣衛生健康和體育局按照縣委、縣政府要求,成立三合鎮疫情集中隔離點改造小組,并決定派李創到三合鎮石壁小學負責隔離點改造工作,并駐點管理該隔離點的專班工作。李創當即表態:“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黨員責無旁貸,我一定克服困難,保質保量完成隔離點改造工作,完成組織交給我的重任。”當天下午,在交接完手中工作后,他第一時間奔赴石壁小學隔離點開始了新的征程。
“隔離房間儲備是當下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在一周之內完成石壁小學疫情集中隔離點公共區域地面改造、地面硬化處理、門框封堵、室內改造等施工任務。”2022年4月1日,剛剛來到石壁小學,李創就接到了局里的緊急通知。
當時,石壁小學有22間宿舍、12間教室、16間辦公室,需要把它們改造成107個獨立的隔離房間,每個房間還得建設獨立的衛生間。同時,為了避免因空氣集中交流而造成的交叉感染,還得嚴格設置“三區兩通道”。隔離點改造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標準嚴,李創沒有退縮,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千方百計按時完成改造任務。他火速帶領建設者進駐隔離點施工現場,爭分奪秒搶工期、全力以赴趕進度。為了節省時間,他和廣大建設者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干在工地,通過倒班進行24小時不間斷施工。在這期間,他曾經兩天兩夜沒有挨過床鋪,困了就倒在地上休息會兒,餓了就啃口方便面。忙起來顧不上喝水,他嘴巴上裂開多道血口子。天天泡在工地沒有時間洗澡換衣,他的衣服又臟又舊。清明節,家里打電話讓他抽空回去,也被一口回絕:“集中隔離點是阻斷疫情傳播蔓延的生命防線,我必須盡快把它改造好,讓它發揮作用,一刻鐘都耽擱不起。”
星光不負趕路人。李創帶領廣大建設者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奮斗姿態與時間賽跑,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提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石壁小學疫情集中隔離點達到了入住條件,廣大干部群眾親眼見證了古縣的“方艙速度”。為完善隔離點的日常管理,他克服重重困難及時與縣教科局、三合鎮政府、三合鎮派出所、石壁村“兩委”等各部門溝通協調,對隔離點標準設置、物資保障、消防安全等工作進行細致部署,確保了隔離點工作順利進行。
2022年4月6日晚,第一批隔離人員、大約20多人入住石壁小學隔離點,與疫情賽跑的發令槍正式打響。由于事發突然,許多隔離人員沒有攜帶生活用品,他就想方設法多方協調,解決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隔離人員和工作人員心理壓力大、思想負擔重,他就帶領兩名工作人員制作了健康宣傳片,進行心理健康疏導。在堅持原則、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隔離人員提供豐富的飲食種類和更好的生活服務,受到了隔離人員和家屬的一致好評。4月12日,在一句句的“感謝”聲中,第一批隔離解除人員陸續回家,這一幕讓李創倍感欣慰,也讓他感覺到所有的努力沒有白費。
晚上只能睡兩三個小時、經常忙得錯過飯點,每天都要夜以繼日地核對數據、錄入信息、電話溝通、接收隔離人員、安排生活保障……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022年12月10日,石壁小學隔離點累計收住隔離人員638人,為全縣疫情防控筑起了堅實屏障,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15年來,李創一直奮戰在愛國衛生運動工作一線,參加了2008年古縣國家衛生縣城創建及2012年、2015年、2018年、2021年四次復審驗收工作和北平鎮、石壁鄉國家衛生鄉鎮創建及多次復審驗收工作,他始終把為民情懷融入信仰,以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為古縣成為全省首家“雙國字號”衛生縣貢獻了全部力量。
記者 王德政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