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我出生于1978年,從小在堯都區長大。兒時記憶中,醫院對我來說是一個神圣的地方,空氣中總是彌漫著消毒水的味道,走廊里都是醫生和護士步履匆匆的身影,許多病人在這里重拾健康、重新綻放歡聲笑語。這也在我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在高考完報志愿時,我毅然填報了醫學院校。
經歷了五年漫長而艱苦的大學學習生活后,在2000年這個新千年的起始之年,我從山西醫科大學臨床專業畢業,加入到了臨汾市人民醫院這個大家庭,正式成為了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隨即開始了3年的內科輪崗學習之旅。
學醫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它不僅需要長時間的深入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更需要一種持之以恒、不斷進取的堅持。當看到同齡人在大學畢業后就干出一番事業,而我還在苦苦學習、一點點將努力和積累逐漸轉化為寶貴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時,心中也難免會焦慮、對未來前途感到迷茫。我常常安慰自己:醫生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物質上的收獲,更在于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幫助他們恢復健康。每個人的發展軌跡不同,自己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專注于學習和成長。
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我們醫院呼吸科成立于1996年,是全市第一個呼吸系統疾病專業臨床科室。2003年非典疫情,正在呼吸科輪轉的我臨危受命,跟隨老醫生們一起進入醫院隔離病區,在那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連續奮戰數十個日日夜夜。非典疫情結束后,醫院更加重視呼吸科發展,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當時的科室主任張玲見我能吃苦、肯奉獻、有擔當,就將我留在了呼吸科工作。為了幫助年輕醫生成長,在醫院和科里的大力支持下,我又再度回到母校山西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并于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后來,又先后前往北京朝陽醫院、北京中日醫院進修,系統學習了呼吸內科常見疾病及多發病、疑難疾病的診療技術和呼吸重癥領域先進治療技術。醫院搬入河西新院區、科室進行專業細分后,我便一直主攻呼吸重癥領域。
作為重癥醫生,只有通過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才能真正贏得患者的信任。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我在實戰中不斷積累、不斷摸索,從而不斷突破、不斷創新。2019年11月,一位51歲的女性患者因“咳嗽、氣短、發熱”入住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經過診斷發現,她患有重癥社區獲得性肺炎(卡氏肺孢子蟲肺炎可能性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膜性腎病、腎病綜合征等,卡氏肺孢子蟲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者病情進展迅速,死亡率極高。我和團隊立即組織搶救,緊急氣管插管、機械通氣,依據病情及早實施保護性肺通氣策略、俯臥位通氣、積極抗感染、保護器官功能等,經過3天精心治療患者炎癥指標逐漸好轉,氧合指數明顯改善,體溫也恢復正常。然而,患者又出現縱膈氣腫、皮下氣腫,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進行ECMO(體外膜肺氧合)治療。該技術是搶救垂?;颊呱罴舛说募夹g,主要用于對重癥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呼吸與循環,以維持患者生命,但該技術在我市是首次應用,而且患者存在腎功能不全、重度低蛋白血癥、中度貧血、有過休克過程等危險因素,風險較大。以往此類病例需要長途轉運至上級醫院,但患者病情較重,轉運風險極大。最終,在全院各科室支持和院外專家指導下,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ECMO支持治療,患者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心率等指標明顯改善,患肺得到充分保護,成功拯救了患者,也成功完成了我市首例應用ECMO技術救治重癥肺炎。
在一次次爭分奪秒的救治中,我逐漸成長為科室的業務骨干,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我也深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2020年初,新冠疫情來襲,一時間這種高傳染性疫病讓人人自危、人心惶惶。那時,我也知道十分危險,但我更知道作為呼吸科醫生責無旁貸,必須挺身而出、迎難而上。2月10日至3月13日,我擔負起了市人民醫院新冠病區主任的重擔,收治60余名病患,有7人是危重癥。在做好醫護團隊防護工作的基礎上,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實施救治,最終實現了病人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目標。在順利完成抗疫工作結束隔離期后,4月8日,我又開始了新的任務——遠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醫院進行醫療援助。來到新疆后,我發現那里氣候干燥,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陳舊性肺結核等疾病多發。于是,我便以此為切入點,在一年半的援疆工作中,用“傳幫帶”的形式幫助當地呼吸科醫生學習掌握支氣管鏡介入技術,發展呼吸重癥亞專業,為當地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2022年4月25日,援疆歸來不到一年時間,我又接到了醫院賦予的新任務——以市人民醫院援滬醫療隊醫療組組長的身份赴上海支援抗疫,在工作條件最艱苦、救治任務最艱巨的公惠醫院鏖戰30天,圓滿完成了抗疫任務。冬季本來就是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加之新冠病毒,更是將科里的工作量翻了數倍之多。從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初,我一直奮戰在戰“疫”第一線,中間沒有休息過一天。呼吸科是“戰”疫主力軍,我作為科室帶頭人,不僅要做好科室病區的患者救治工作,還要配合全院其他重癥病區進行專家會診、參與危重癥患者搶救、實施日間手術、緊急培訓其他科室的醫生,更要參加市里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面向廣大群眾科普防疫知識。即使感染新冠病毒后,我也沒有時間請假調養,只是在短暫的休息后就投入繁忙工作中,因為我知道,沒有全勝就決不能收兵,必須咬牙挺到最后。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次次磨練讓我和我的醫院一同快速成長。經過28年的發展,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已經發展成為全省范圍內為數不多擁有先進支氣管鏡下治療設備及內科胸腔鏡的科室,是全國首批通過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規范化建設評審的單位,也是我市唯一一家通過該項評審的呼吸病???。
24年的從醫生涯,我始終堅持一條原則:醫生是個技術活,更是個良心活,必須對得起患者的信任,做到問心無愧。不管面對多大疫情、多么艱巨的任務,哪里有需要去哪里,病人在哪里,我的戰場就在哪里!
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蘇衛華/講述 本報記者王德政/采寫整理
責任編輯: 吉政